写在前面
最近读了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作者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的哲学家们不断思考,争吵,寻找终极真理,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最终却发现对于哲学问题,只可能存在主观真理,不存在客观真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没有标准的答案和真理,对于非客观经验世界,需要根据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个人喜好和信仰来认识。用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去认识客观世界。书中最后几章很值得细细品读。下图给我的启发很大,除此之外,将书中一些有所启发的文字进行了摘录,如下。
一些摘录
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元论能帮助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
当我们在乎外人感受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外物。我们既不可能控制一切外物,也不可能让他人的感受总符合我们自己的意愿。
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可能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相对论说的是,两个运动状态不同的观测者(不用非得有一个人接近光速),在看同一个物体的时候,他们看到的这个物体的时间、长短、质量都是不同的。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
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怀疑论者觉得“与其冒险步入谬误,倒不如冒险丧失真理”,这和盲目相信有什么区别呢?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种处境就很像西西弗,但是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生活的荒谬,为了追求物质不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且即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荒谬,我们就像西西弗一样,很难彻底改变这种处境。很多人都说钱乃身外之物,谁又能真的放弃一切物质享受呢?
我觉得西方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限制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
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主观真理——你自己说是真理就是真理。
所以,我们只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哲学问题,只可能存在主观真理,不存在客观真理。形而上学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真理是主观的,仅仅指的是那些经验不可验证的问题。在人类有能力经验的领域里,特别是在客观经验领域,我们还是应该坚持经验主义——它最好的代言人就是科学。
虽然我们不能用客观经验去检验主观真理,但是我们还可以靠主观经验去检验。
非常喜欢刘瑜先生说的“美好的人性源自美好的制度”。
儒家大致认为,在日常生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做日常的小事来达到天人合一(《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道家(不是道教)大致认为,认识自然规律,进而在思想上超过客观事物的局限,进而忘掉一切知识,达到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佛家(不是佛教)大致认为,禁绝一切欲望,让自己的思想尽量单纯,学习、领悟佛法。有的宗派提倡修行,有的宗派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最后的目标是越过世界的外表,看到世界的本质,也就是自己的佛性(所谓“戒、定、慧”三学)。
中国哲学关注个人,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修行”,如何改造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让个人领悟终极真理。但是对于世俗生活,对于改造经验世界,中国哲学的指导意义就很小了。
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撞中,几乎在所有客观经验可以检验的领域里,中国古代文化都处于劣势。
关注死亡。
尝试放弃物质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