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很多名人推荐豆瓣评分很高的一本书,有另外一个不那么鸡汤的书名《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已绝版,内容一样。推荐一看。
第一部 我们为何不快乐
第一章 旅程的起点
第二章 内在的交响乐
我们认同的自我"我的心""我的身体""我自己",其实只是相续不断的念头、情绪、感官知觉与感知分别等所造成的一种错觉和幻相。
只要单纯地观看每一个通过自心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那个有限的自我幻相就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平静、宽广、安详的觉知。
心本身也犹如海洋一般,从来没有改变过,无论反映的是什么,它一直都是干净、清澈的。
经验因企图而生,不论身在何方、不论从事什么活动,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知是自然的现象。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脑
心的本性是如此浩瀚,完全超越理智所能了解的范围;它既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化为条理分明的概念。
心的本质也不会被我们认定为痛苦的状态或不愉悦的念头所影响。它是自然平静的,是人类、动物或昆虫,一切有情众生最基本的关注都是渴望离苦得乐。
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大秘密—任何时刻,当你将注意力安住在往来于心中的一切,这就是禅修;以这样的方式安住,就是体验本然心。禅修跟日常生活中思考、情绪和感受历程的唯一差异,就在于你是否运用了单纯、赤裸的觉性。当你让心如其本然地安住,不追逐任何念头,不被任何情绪或感官知觉带走,这时觉性就会显现。
第四章 空性
事实上,由于空性的无限潜能才使得所有现象,包含念头、情绪、感官知觉,甚至物质等一切,因而能从空性中显现、移动、改变,最终消失。
然而,无论是梦境或清醒时刻,你体验的基础都是相同的,即念头、感受和感官知觉等,都是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你能将这样的对照谨记在心,那么,清醒时刻所经历的-·切就会开始失去对你的影响力。念头就是念头,情绪就是情绪,感官知觉就是感官知觉;这一切在清幄的日常生活中轻易且快速地来来去去,正如同在梦境中一般。
痛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执著于某种原本存在或绝对"真实"的经验,包括相信有原本真实的自我人我)和原本真实存在的物质现象(法我)。
第五章 感知的相对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也都具有相对性效应,都会启动因缘条件的作用,而在相对实相的范畴中产生必然的后果。
许多因素会影响"你是谁"的相对经验,但这并不能改变"你是谁"的绝对实相。
因此我们的确可以说,是脑皮质层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在看"香蕉的绝对实相,而是"在看"一个由心理所建构出来的影像。
禅修练习可以进一步开展神经元的同步机制,让感知者能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以及自心感受到的体验和对象物其实是一体的,是一样的。
梦境虽然仍持续着,但是,"梦是梦"的认识会让你从梦中情境的痛苦和不悦中解脱岀来。恐惧、苫恼及痛苦都会被一种几近孩子般的惊奇感所取代:"哇,你看,我的心竟然能够制造出这样的东西来!"同样地,想要在清醒时刻超越主体和客体间的区别,就相当于认出"所经历的一切"和"经历一切的心"并不是分离的。日常清醒的生活不会因此而停顿,但是你对生活的体验或感知,却会从有限的状态转换为神奇惊异的经验。
一切我们所思考、感受和所感知的对境,都是被我们心理习气所制约的。
如果你能训练自己从不同观点来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世界,那么你的感知就会随之转变。
过去就像是已经被火烧掉的种子,一旦烧完以后,种子就消失了,它只是一个记忆、一个从心中经过的念头而已。同样地,我们所谓的"未来",也只是尚未发生的一个时间层面。
但是,我们又怎么可能去定义"现在"呢?一年分成12个月每个月的每一天又分成24个小时,每小时又分成60分钟,每分钟又分成60秒,每秒又可以分成愈来愈小的单位—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奈秒或毫微秒(十亿分之一秒)等。你可以把"现在"分解成无数更小的单位,但是,从体验发生的那一刹那,到你将"那刹那"认定为"现在"的那一瞬间,那个当下体验发生的刹那也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再是"现在"了。
但"超越观念和概念",并不表示你的心会变得像空蛋壳一样空洞,或是变得像石头一样愚钝。事实正好相反,你的心会变得更加广阔、开放。
如果我们正视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我们就应该为自身每一瞬间的经验担负起责任。这么做虽然能够开创以往无法想象的各种可能性,不过,要完全断除受害者的习性仍旧很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经验负责,生活就会变成像游乐场一样,能提供给我们无数学习和创造的机会,个人的局限感和脆弱感会逐渐被一种开放感和希望所取代。我们也会以崭新的观点来看待身边的人,不再把他们当作是威胁我们个人安全或快乐的人,而是体会到,他们只不过是不认识自身本质无限可能性的人罢了。由于我们自身的本质并不会被"是这样"或"是那样"的任意武断区别所限制,它不会只具备某些能力而欠缺其他能力,所以我们绝对有能力应付任何境遇所带来的任何挑战,并在其中发掘自我。
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将"我"的标签,贴在一连串肯定我们个人的自我感——即一般所称"自我"(ego)的经验上。
第六章 天赋明性
空性和觉性是不可分的,换句话说,你的真实本性不仅具有无限潜能,而且是全然觉知的。
心本身和心中生起、萦绕、消失的念头,以及情绪、感官知觉等,都是空性的显现,而空性即是能够让一切事物显露生起的无限可能性,只要以一种在梦中体验对境的方式来看待一切情境,就能尽情地体验这切经历,如此,发生在眼前的种种经验,就会开始让你感到惊奇连连。
心是一切经验的本源,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品质;当你转化自己的心之后,你所经验的一切也会跟着转化。
假如我们所取的对境真的是一种受制于过去经验与当下自我期许的心理建构,那么,我们所专注的对境和专注方式就成为决定自我经验的重要因素。愈深信某事物是真实的,它就愈可能成为真实的经验。因此,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软弱、愚笨、无能的,那么无论我们真正的特质是什么,无论朋友和同事对我们如何另眼看待,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很软弱、愚笨又无能。
第七章 悲心
第八章 我们为何不快乐?
先不管动机好坏,你会发现自己不断重复相同的模式,却期待结果有所不同。
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恒常的平静与满足,那么你就得学会安住自心,唯有安住自心才能让内在的本质显露而出。
第二部 安住自心的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点
禅修其实是练习安住于心当下的自然状态之中,并单纯清楚地感受当下现起的一切念头、感官知觉或情绪。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不论心头现起什么,只要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
第十章 单纯地安住
这就是无所缘的止禅修所说的安住自心的方法,就好像刚结束一整天辛劳的工作一样,这时只要放下、放松就好。你不需要阻止任何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的生起,也不需要跟随它们,就这样安住在开阔的当下,任由它们的发生。如果念头或情绪生起,就让自己清楚地察觉它们的冇在。无所缘的止禅修并不是让你的心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幻想、记忆或白日梦中。禅修时,你可能没有特别执著在什么对境,但是你还是有觉知,还是清楚当下发生的一切。这就是自心某种程度的呈现,可以概括地说是一个觉性的中心。
止禅修的目的,就是要慢慢地、逐渐地打破这种习性,并保持当下的觉知,以开放的心接受当下所有的可能性。
第十一章 安住在对境上
第十二章 善用众头和情绪
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只要能随时觉察正在发生的一切,这就是禅修!
只要能保持觉知,或者说保持着正念,无论修持中发生了什么事,你所修持的都算是禅修。看着自己的念头即是禅修,无法看着自己的念头,这也是禅修。这些经验都可以是禅修的助缘,但重点是,无论有什么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生起,都要保持觉知。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记得保持觉知,那么这就是禅修。如此一来,禅修就会变得比你想象中的容易太多了。
每一种烦恼都是智慧的基础,倘若我们深陷烦恼之中,或者试图压抑这些烦恼,最后就会作茧自缚,为自己制造更多问题。如果能够反过来看着这些烦恼,那么,那些我们深恐会伤害自已的事物,就会逐渐转化为我们所能期待的最有力禅修助缘。烦恼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第十三章 慈悲
"慈心"即是祈愿一切有情众生—包含我们不喜欢的众生在内—都能体验到我们自己所渴望的喜乐和自由,换句话说,也就是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需求和渴望:都想要安居乐业,都能免于对痛苫与伤害的恐惧。即使是蚂蚁或蟑螂,它们的需求和恐惧跟人类完全相同。
心则是慈心的扩展,将其他有情众生看成跟自己同等,甚至更重要。
如果循序渐进地学习,你的人生也许不会明天或下个星期就有所改变,甚至下个月后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一年或多年之后再回顾这些过程时,你的确会看到其中的不同。
根据我所学到的,重点就是要记住宇宙中充满了无量众生,然后想着:"就像我想要快乐一样,所有众生也都想要快乐;就像我希望远离痛苦一样,所有众生也都希望远离痛苦。我只是一个人,其他众生的数量却是无量无边,无量众生的幸福快乐远比我一个人的幸福快乐来得重要多了。"当你让这些想法在心中发酵时,你其实就已经开始在积极地祈愿其他人远离痛苦了。
箄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时间与地点
不管你选择什么方法,重要的是,每一座禅修之中都要交替练习"有所缘禅修",以及直接安住自心的"无所缘禅修"。有所缘禅修法的重点在于发展出某种程度的心理稳定度,让你得以在自心感知事物的同时,能够保持对自心的觉知。以无所缘禅修法和有所缘禅修法两者交替练习来安住自心,能让你充分消化、吸收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通过这样的交替练习,无论你处于哪一种状态—面对自己的念头和情绪,或面对似乎是存在于"外界"的某个人或某种情境—一你都会逐渐学会认出,所有你正在经历的一切,都跟自己的觉性息息相关。
虽然一天当中随时都可以进行正式禅修,但是根据我所学的,正式禅修的最好时间是在经过一夜好眠,尚未进行任何日常活动的清晨时刻,这时候我们的心最清新,也最放松。出外工作或进行生活琐事之前,先拨出一些时间做禅修,会奠定你一整天的生活基调,也会增强你整天持续修持的决心。
尤其是在初学时,尽可能投入时间做禅修,同时又不过分紧绷,这点是绝对重要的。一个重要的禅修原则是,禅修时间要比你自认为自己能力所及的时间再短些。
第三部 快乐的心 健康的身
第十五章 问题与可然性
当你以禅修来安住自心时,奇妙的体验就可能会发生。有时要禅修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有这些体验,有时才第一次坐下来禅修,它就发生了。最常见的体验就是喜乐、清明和超越念想喜乐,是身心两方面的纯然快乐、舒适和轻安。当这种体验增强时,你所见到的一切就好像都是由"爱"所产生,即使肉体的疼痛也都会变得很轻微,甚至几乎完全感受不到。明性,是能够洞见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见一切事物时,就好比见到无云晴空下灿烂闪亮的山水景色般,每件事物都很合理地清晰呈现。即使是纷扰的念头和情绪,在这片景色之中也都有其归属的所在超越念想则是一种自心完全开阔宽广的体验。你的觉性直接无遮,不被"我"或"他"、主体和客体,抑或其他形式的限制所遮盖。这是一种清净心识的体验,广大如虚空,无起始,无中间,也无止境。就像虽是在梦境中,却是清醒的,而且也认出梦中所经历的一切与做梦者的心并非分离的。
其实,你对禅修所抱持的期待,通常就是你会遇到的最大障碍,因此,重点是要让自己如实地觉知自心生起的一切。
虽然"湖泊体验"被视为"止"禅修的最高境界,但并非真正的开悟或完全证悟。它是修持道上重要的一步,却不是终极目标。所谓的"开悟",是完全证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它超越一切念头、情绪,以及感官识(根识)和意识的感受经验,也远离了"自与他"与"主体与客体"的二元体验。它是浩瀚无际的,是智慧,是悲心,也是大成就。
体悟随时都在变化,就像天空中云朵的飘浮移动般,而开悟,即自心本性的稳定觉性则如天空本身,是衬托各种变动体验生起的一个不变背景。
第十六章 从内在做起
因此,倘若能够以悲悯心和同理心来对待他人,你的生活品质就会好上加好!当你用这种方式看待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生活时,你就会了解,慈心和悲心是多么具有威力!
第十七章 快乐的生物学
你所想的一切、所说的一切,以及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反射到自已身上,成为自己的经验。
假如你造成他人的痛苦,你就会经历十倍的痛苦;假如你给予他人快乐和幸福,那么你就会体验十倍的快乐;假如你的心很平静,那么周遭的人也会体会到相同程度的平静感。
我的一个学生有次说道:"透过禅修,我了解到,所谓的感受并不是事实,它们随着我自己当下不安或平静的状态来来去去。如果它们是真实的,那么不管我所处的情况如何,它们应该都不会改变才对。"我们也可把这个道理用在念头、所接收的对境及身体的触受上。根据佛陀的教导,这些全部都是空性无限可能的瞬息表现。它们就像机场里南来北往忙着赶去不同城市的人们一样。你如果问这些人为何来到机场,他们一定会告诉你:"只是途中经过而已。"
这里的重点是,通过训练自己认出一切现象的空性,你可以在清醒的时刻达到惊人的成就。大部分人在清醒时,都还是困在跟梦境体验相同的局限与困惑的迷妄中。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能花一点时间—即使只是几分钟—详加检验自己的念头和所接收的对境等,你慢慢就会愈来愈确信,也会愈来愈能觉知地认出,日常生活的种种经验其实并不如你以往所想那般坚实不变。以前你认为很真实的神经元也会逐渐转化,你的脑细胞和感官细胞之间的沟通也会随之有所改变。
如果持续练习下去,你本性中所有美好的特质就会逐渐展露。你会认识到,自心本性是无法被伤害或被摧毁的,你甚至可以在旁人都还搞不清楚他们自己的念头和动机之前,就能"读出"他们的心念。你也会更有能力看清楚未来,并看到自己和旁人所作所为的后果是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将会领悟到:无论你有什么恐惧,无论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真实本性是真正坚不可摧的。
第十八章 向前迈进
无论何时,你都可以自行选择要随着那些会强化自我脆弱感和受限感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而到处流转,还是记得你的真实本性是清净、无限且无法被损伤的。你可以继续在无明愚痴中沉睡,也可以记得你当下就是觉醒的,而且一直都是觉醒的。无论身处哪种状态,你都是在展现自身真实本性无限的本质,愚痴、脆弱、恐惧、瞋恨及欲望等,也都是你佛性无限潜能的展现,而无论哪-种选择,都没有本质上的对或错。佛法修持的成果,就是认出所有烦恼只不过是我们现有的选择罢了,因为我们真实本性的境界是无限宽广的。
你永远都有机会选择以不同方式来体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