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方法-读书简记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读书简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简记 十分钟冥想-读书简记 乔布斯、禅与投资-读书简记 掌控习惯-读书简记 金钱心理学-读书简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简记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书简记 零极限-读书简记 投资最重要的事-读书简记 语言学的邀请-读书简记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读书简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简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简记 纳瓦尔宝典-读书简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简记 贪婪的多巴胺-读书简记 清醒的活-读书简记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读书简记 你是你吃出来的-读书简记 你可以跑的更快-读书简记 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读书简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简记 异类-读书简记 稀缺-读书简记 为什么要睡觉-读书简记 事实-读书简记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书简记 病毒学概览-读书简记 免疫学概览-读书简记 内观-读书简记 沟通的艺术-读书简记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书简记 演化的故事-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简记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书简记 情绪-读书简记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阶段-读书简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简记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简记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简记 2015-2020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读书简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读书简记 批判性思维-读书简记 代码大全-读书简记 游戏力-读书简记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简记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读书简记 YOU身体使用手册-读书简记 登天之梯-读书简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简记 请停止无效努力-读书简记 麦肯基疗法-读书简记 跟简七学理财-课程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7中信版)-读书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5雪球版)-读书简记 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读书简记 养育的选择-读书简记 GPU高性能编程CUDA实战-读书简记 百万富翁快车道-读书简记 原则-读书简记 穷查理宝典-读书简记 C++并发编程实战-读书简记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书简记 Effective C++-读书简记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简记 Linux命令行与Shell脚本编程大全-读书简记 刻意练习-读书简记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书简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简记 好好学习-读书简记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读书简记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简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书简记 阻力最小之路-读书简记 ProGit-读书简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简记 C语言深度剖析-读书简记 编程珠玑-读书简记 Head First 设计模式-读书简记 反脆弱-读书简记 我的阅读书单 小强升职记-读书简记 观呼吸-读书简记 黑客与画家-读书简记 晨间日记的奇迹-读书简记 如何高效学习-读书简记 即兴的智慧-读书简记 精力管理-读书简记 C++编程思想-读书简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简记 自控力-读书简记 伟大是熬出来的-读书简记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简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简记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简记 一分钟的你自己-读书简记 人生不设限-读书简记 暗时间-读书简记
笔记的方法-读书简记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读书简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简记 十分钟冥想-读书简记 乔布斯、禅与投资-读书简记 掌控习惯-读书简记 金钱心理学-读书简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简记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书简记 零极限-读书简记 投资最重要的事-读书简记 语言学的邀请-读书简记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读书简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简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简记 纳瓦尔宝典-读书简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简记 贪婪的多巴胺-读书简记 清醒的活-读书简记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读书简记 你是你吃出来的-读书简记 你可以跑的更快-读书简记 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读书简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简记 异类-读书简记 稀缺-读书简记 为什么要睡觉-读书简记 事实-读书简记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书简记 病毒学概览-读书简记 免疫学概览-读书简记 内观-读书简记 沟通的艺术-读书简记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书简记 演化的故事-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简记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书简记 情绪-读书简记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阶段-读书简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简记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简记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简记 2015-2020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读书简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读书简记 批判性思维-读书简记 代码大全-读书简记 游戏力-读书简记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简记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读书简记 YOU身体使用手册-读书简记 登天之梯-读书简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简记 请停止无效努力-读书简记 麦肯基疗法-读书简记 跟简七学理财-课程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7中信版)-读书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5雪球版)-读书简记 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读书简记 养育的选择-读书简记 GPU高性能编程CUDA实战-读书简记 百万富翁快车道-读书简记 原则-读书简记 穷查理宝典-读书简记 C++并发编程实战-读书简记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书简记 Effective C++-读书简记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简记 Linux命令行与Shell脚本编程大全-读书简记 刻意练习-读书简记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书简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简记 好好学习-读书简记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读书简记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简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书简记 阻力最小之路-读书简记 ProGit-读书简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简记 C语言深度剖析-读书简记 编程珠玑-读书简记 Head First 设计模式-读书简记 反脆弱-读书简记 小强升职记-读书简记 观呼吸-读书简记 黑客与画家-读书简记 晨间日记的奇迹-读书简记 如何高效学习-读书简记 即兴的智慧-读书简记 精力管理-读书简记 C++编程思想-读书简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简记 自控力-读书简记 伟大是熬出来的-读书简记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简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简记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简记 一分钟的你自己-读书简记 人生不设限-读书简记 暗时间-读书简记

请停止无效努力-读书简记

2018年03月21日

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忙工作,业余零碎时间看了几本书和几个课程,但都没在小站上进行更新。后面有时间慢慢更。本篇是《请停止无效努力》摘录的精华,方便快速了解和回顾。该书从发掘天赋、提升能力、选择平台、回归自己等几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努力的正确模式。书里所讲的关于努力的方法与思路可以用来分析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此外,该书本身是结构化思维的一个优秀示例。信息量很大,多读几遍+实践才能完全消化。

序言 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努力


脱离了对自己的了解、对事情的判断、对未来的信心、对目标的渴望,精神是永远不会有的。相反,有了长远的策略,每件事情都有正确的方法去做,在过程中还能不断找到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精神自然会来。

第一章 人人都有天赋:如何快速找到你的天赋优势


你没钱,真的不是因为不努力——找到正确的定位才是关键


根据这个模型,你个人能够创造出多大的价值,离不开三大内在要素:

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

第二个要素,能力。比如学习和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第三个要素,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


外在因素也包括三个方面:出身、选择、运气。

出身是你拥有的原始资本,选择是让你重新获得资本的机会,而运气,则是你选择之后能否如愿的随机因素。

会发现,这六个因素里面,有些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出身和运气,而另一些是可以人为改变的,比如知识、技能、能力。

复杂一点的是天赋和选择。天赋本身几乎不能改变,但是你可以通过发掘自己的天赋、选择与之匹配的工作,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它。所以,我们暂且也认为它是部分可变的。

另外,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我完全同意,可问题是,当你选择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个选择是对的。

刨除不可变因素,我们可以把个人所选择的定位(也可以称之为增值方式)分成五种不同的类型:投机型、知识型、技能型、能力型、天赋型。需要注意的是,在识别你的价值类型时,并非看你有没有知识、能力,而是要看你的差异化因素在哪里。

差异化因素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不能内化为能力的知识,是很难为你增加财富的。不能结合思维能力的知识,价值是很低的。

技能不行,能力可以弥补,但能力不行,技能无法代替。能力型的人,天花板往往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外在的限制。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最优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总之,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

1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

2 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

3 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

4 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精彩提炼

1 你个人能够创造出多大的价值,离不开三大内在要素: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第二个要素。能力,比如学习和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第三个要素,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

2 决定你最终能够收获多少回报的,除了内在因素之外,还有三大外在因素:出身、选择、运气。

3 个人价值定位有五种不同的类型:投机型、知识型、技能型、能力型、天赋型。

4 在五种不同的价值定位类型中,最优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5 大多数人没有采取最优选择,而是将自己定位在知识型和技能型,原因是:第一,知识和技能型最容易提升。第二,受限于岗位的定位。

6 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80%的人对天赋的理解都错了


所谓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长。

天赋包括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速成长的所有天生特性。而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其实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赋,也

从这个角度来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句话就有其合理性了。因为,努力代表着一种意愿,背后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等等来决定的,而这些都是天生的特性。

首先,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你做了什么,二是外部因素,即你的运气等。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知、能、愿。

能力和意愿都跟天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继续细分。这里,我将能力和意愿,分别分成先天和后天两部分。也就是说,能力取决于先天的能力天赋以及后天的刻意练习。而意愿,取决于先天的意愿天赋以及后天的环境和经历。

另外,关于刻意练习,我仍然将它继续细分,分为练习的方法以及练习的热情。方法是说,你知道如何进行刻意练习。而热情是说,你是否对刻意练习充满热情,因为刻意练习是一项艰辛的事情,是一个不断行动、犯错、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后面会介绍。当然,倘若没有足够的热情,我们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综合这两个维度来看,你的天赋需要用在这样的领域:第一,这个领域内,是否有这项天赋,是否会导致较大的差异化;第二,该天赋是该领域的关键成功要素。

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不光在如何定位自己这方面,我们会盲目模仿、与他人比较、浪费自己的天赋。

是这样的人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吗?很大程度上不是,而是职业所处的环境改变了这些人。

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所以,你选择怎样的工作环境,也就决定了你的天赋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精彩提炼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天赋,正确运用天赋,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2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在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时候,要回顾这两点。

3 能力天赋只代表潜力,要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刻意练习。

4 正确运用天赋需要做到:找到天赋差异性大且决定性强的领域,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找到能有更多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工作以维持热情,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追求,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埋没天赋的工作。

别再挥霍你的天赋了——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


天赋有四个特征,简称为“SIGN”:

特征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自信程度。

特征二,本能(Instinct)。当你还没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了。

特征三,成长/专注(Growth)。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充满好奇,十分专注,时间过得很快。

特征四,满足(Needs)。做完这件事之后,就算感到疲劳和困倦,你依然会有满足感。

花时间去最大化你的天赋,比花时间去弥补自己的劣势,要有效得多。这是我们应用天赋的最关键策略。

什么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呢?它必须符合四大特征:

第一,在学习区练习

我们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就是你非常熟练、几乎是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间是学习区,就是有一些挑战,可以通过努力掌握的;最外层是恐慌区,远远超出你的能力,当前很难掌握。如果用比喻的话,舒适区就像是右手随意写字,学习区是用右手学写某种字体的字,而恐慌区是让你直接用左手写那种字体出来。因此,你需要反思,你现在的8小时工作内容中,分布在各个区域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在学习区的都不到1小时,那你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因为,长此以往,你工作八年,只相当于别人工作一年。

第二,大量重复

第三,持续获得有效反馈。如果你的目标是升职为总监/经理,那么,让你的大脑先升职。

第四,专注


精彩提炼

1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真正的天赋是让你感觉自己更强大的东西。

2 天赋有四个特征,分别是自我效能、本能、成长/专注和满足。

3 探索天赋有三个方法:写日记记录内在感受,问自己有关自我效能、本能、成长/专注和满足的问题,以及问别人关于自己的特质。

4 将弥补劣势的时间,重新分配到最大化你的天赋上面,才能事半功倍。具体方式是,思考三个可能性:停止、合作、替代。

5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6 正确的刻意练习要符合四大特征:在学习区练习、大量重复、持续获得有效反馈、专注。

7 学习区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是刻意练习的最佳区域。

第二章 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的正确姿势——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我们先抛开学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做一件事情,能够持续而且快乐,会是什么样的事情呢?其实不外乎三点:喜欢、擅长、有价值。

从这三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何让我们快乐且有效地持续学习。我概括为四点:

第一,按需学习:学习的东西是否对现阶段有价值。

第二,调整心态: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它。

第三,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的风格并且调整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决定了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成人教育领导人物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个特点,区别于小孩子的学习第一,自愿;第二,经验;第三,自主;第四,行动。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原则一——有用:对我们现阶段要有用的,这个用处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赚钱,也可以是让人放松等等。

原则二——匹配:跟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的,不会太粗浅,也不会太深奥。

原则三——参与:能够有参与感的,说教式的学习最好不要参与。原则四——应用:可以应用到行动中去的,跟我们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

其中,对于“有用”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把它转化成短期有用:

第二,大的学习内容,需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

学习能力强的人,除了智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了解和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风格、明确优劣势、进而调整学习方法——这种能力我们称为元认知,它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那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呢?理查德•克拉克在1998年提出了五种元认知技巧,或许可以让我们借鉴:

技巧一,筹划——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分析出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研究一个行业,重点看其宏观环境、如何盈利、人才市场等等。并且,会据此制定计划,与什么人聊天、如何寻找资源、大概什么时间去做。而元认知差的人没有特别的规划,可能就一头扎进去了。

技巧二,选择——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资料里筛选出关键要素,并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元认知比较差的人,通常做法是觉得每样信息都很重要,都要去学,于是很快被信息淹没。

技巧三,联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技巧四,调整——分析与理解新的知识,抛弃过去有用但现在不需要的信息。

技巧五,追踪——能理解与应用新的知识,明确局限性,不会生搬硬套。

通常学习有三层:知识层:学习某项内容,会某个知识点;能力层:超越具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

倘若我们每次犯错后都能找到原因,并在下次有所进步,那么在犯错中感受到的就是快乐,而非挫败了。


精彩提炼

1 我们的学习大多是“T”字型的:在一个领域精通就可以,而其他大多数领域,学习重点更在于了解以及建立跨领域间的联系。

2 快乐有效的学习,要满足三点: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学得好、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3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到:按需学习、调整心态、提升元认知策略、正确犯错。

4 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

5 调整心态: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会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1万小时,20小时足矣。

6 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筹划、选择、联系、调整、追踪的五大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7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你有海量信息,却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知识的学习:具体某个领域的、用来阐述道理或解释事情或完成任务的相关信息。能力的学习:这里的能力是广义的,既包括特定领域的技能,比如打篮球、写程序、画插画,也包括超越具体领域的通用能力,比如思维、沟通、计划等。价值观的学习: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也就是,对事物的判断。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如何建立出这种知识体系呢?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方法一,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

你刚开始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领域?将来打算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你现有的其他知识是什么关系?

方法二,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

在建立知识架构的时候,什么是靠谱且高质的信息源呢?答案是:专家、专业网站、经典书。

就很难建立起架构。一方面,趣味书籍往往选取某个细分角度,无助于你认识全貌,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趣味性,必然在一些难懂的知识上进行模糊处理。

方法三,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

方法四,在架构中填充知识

方法五,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如何让知识和问题链接起来呢?答案是:二者都向对方靠。

知识向问题靠:每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向知识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不要抛开过去的知识坐着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识体系,去查看哪个能帮你解决问题。


精彩提炼

1 技术和互联网如此发达,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不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更多的是探索未来的能力;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更多的是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何种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更多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2 从学习来说,分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类学习。这三类内容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倘若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同,就会出现如下误区:误区一:知识零散化,导致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误区二: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误区三:将知识与能力割裂。

3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4 建立知识体系的步骤: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在架构中填充知识、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第三章 构建思维能力:让烦恼变成真正有效的思考


正确定义问题,减少无用功——认清六个问题,节省80%的无用功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程导向型,一种是结果导向型。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其实都是结果导向型,如果想要多产出价值,除了多花时间以外,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做更高价值的事,另一种则是把事情做得更快。

那么,如何找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呢?只需要记住两点:第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第二,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

我们所看到或者听到的问题,其实只是表象问题,而表象问题跟真正问题之间,还差了三条街,也就是三种偏差。

第一,理解偏差(常常出现在别人要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所以要提问

第二,隐藏偏差(常常出现在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所以要挖掘

Simon Fisher曾经提出过一个冲突层模型,他说,我们所声称的问题其实只是最表层的,背后存在隐藏的原因,以及内心真正的需求。

第三,成因偏差(常常出现在解决商业性问题的时候)——所以要分析

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我们用一个二维矩阵,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问题。

处于四个不同区间的问题,你的解决方式应该是不同的,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另外,我给每一个区间取了个名字,便于理解。

区间1,解决度高、关键度低——小插曲:这个区间通常是最容易对付的问题,通常不会困扰你。对于小插曲的问题,如果花时间很少,可以迅速解决;如果花时间很多,可以授权别人去做。

区间2,解决度低、关键度低——困难游戏:这个区间的问题,就好像一个困难的游戏,通关几乎不可能,但这事儿没那么重要

对于类似困难游戏的问题,你需要设定一个时限,然后以此为标准,时限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做,时限内肯定无法解决的,就不要开始了,放弃吧。

区间3,解决度低、关键度高——无底洞:这是很多人容易陷入的无底洞。

因为关键度高,所以你会觉得要多花时间、需要非常谨慎,可是,问题的解决度明明很低。比如股市,关键度很高,可你天天挂在心上、天天研究,跟不研究比起来,结果也不会有多少差别。

将时间花在这些问题上,同样是一种浪费。并且,长久将自己陷在这个区间不能自拔,会导致自己毫无成就感、更加焦虑。

区间4,解决度高、关键度高——高价值陷阱:这个区间才是我们要花时间的地方,花时间解决可以产出结果、价值又高的事情。但是,这里也会有陷阱。

因为重视,很多人总会在内心漫无目的地反复思量,却不会行动。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和解决问题,其实只是在困扰和焦虑中耗费精力。

真正的思考,是你需要收集信息、自我剖析、咨询他人、分析各种可能、最后进行选择。

面对高价值问题的时候,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思考,而不是困扰。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困扰(通常的表现为:反复思量、毫无进展,而且你知道这样下去根本找不到答案),马上停止下来,避免落入陷阱。

实际上,找到高价值问题并不难,你只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在看到问题之后,不要马上解决,而是拿出我提供的这个清单过一遍。当然,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你自己的思维习惯,设计一个属于你自己的问题清单,会更有针对性。

清单问题1:澄清需求——我是否清楚该问题/任务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

清单问题2:挖掘诉求——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挑战?ta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ta实现?(若不是跟人相关的问题,此条可略过)

清单问题3:找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事情就会都顺利了?我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还是真正成因?

清单问题4:确定关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它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花时间?

清单问题5:确定可行——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我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被接受?

清单问题6:正确思考——这个问题我思量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如此,是否有可能找到答案?(当你因为无法进展而苦恼的时候,问这个问题)最后,请牢牢记住这几句话: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马上解决,先过一遍清单。


精彩提炼

1 大部分工作,需要的都是功劳,而不是苦劳,所以,“做什么事”,比“怎么做事”,可能更重要。

2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表象问题跟真正问题之间,存在三种偏差。

3 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因为大部分问题,花多少时间,结果都是一样的。

4 在开始解决问题之前、或者耗时很久却毫无进展的时候,看一下文中提到的6个问题的清单,也许会豁然开朗。

“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清晰的思维不是无法培养的


其实,结构化思维不仅价值度高、而且可培养度也很高,非常值得我们刻意训练。

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觉得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orge A. 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

所以,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进行归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它的作用在于:

第一,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二,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第三,互联网时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结构化思维,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调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

当你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该如何去寻找结构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地归纳提炼结构。

第一,自上而下找结构: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宏观环境分析比较常见的结构是PEST(Political政治层面,Economic经济层面,Social社会层面,Technological技术层面)

第二,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四种方式把信息结构化。

第一步,头脑风暴。

第二步,连线分组。

第三步,提炼结构。

这一步需要用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来决定分组调整。

第四步,完善观点。

我们找结构的时候,也是有些技巧的,给出两点最重要的技巧:

第一,通过常见结构类型来推导结构:你会发现,很多结构其实都很相像。

我按照使用频率,列了一些思维结简单的:时间、空间,等等。三要素类:比如,3C战略三角(Corporation公司,Customer顾客,Competition竞争对手)。二维矩阵类:比如前面提到的任务分析矩阵(紧急性、重要性)。流程类:比如产品价值链(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等等)。利益相关方类:比如波特五力模型(影响企业竞争战略的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

第二,通过学习知识来积累结构,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精彩提炼

1 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2 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沟通不清的情况,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

3 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结构,再填充内容。

4 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找到结构,具体方法分为四步:头脑风暴、连线分组、结构提炼、观点补充。

5 大多数结构都是常见的类型,找不到结构的时候,可以往这些常见类型上面靠:时间、空间、三要素、二维矩阵、流程、利益相关方。

跳出固有思维——为什么有些人条理清晰,却没有洞见


我们此前提到的结构化思维,属于垂直思维(Vertical Thinking),它能够让我们从一个点开始,跟随严密的逻辑一步步往下推导,就像我们上面写的公式那样。但是它有缺陷,因为忽略了水平方向的可能性,比如,收入=单价X杯数,这个公式的假设前提是我们仍然按照每杯咖啡来收费,但忽略了按时间收费的可能性。

这种水平方向的思考,我们称为水平思维(lateral thinking),维基百科的定义是:以非直接、非传统的方式或者显然非逻辑、非一步步推导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垂直思维让你的思考更清晰、想法更完善、表达更逻辑,但是要有更创新的洞见,往往还需要结合水平思维。

实际上,创新是一个综合概念,而思维是创新的方式,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垂直思维和水平思维都是必要的。

斯坦福开设了一门创新课程《创意速成课》,就是教大家如何产生创意。

为了便于理解,整个流程我总结成了五字诀“信放虑收行”,如下图:

信:从观念上、信息上做好创造的准备。放:将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地放出去,打开脑洞。虑:过滤掉那些不靠谱的想法。收:将思维收回来,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方案,这一步,我们用到的是之前提到的结构化思维。行:执行和跟进。以这样的流程,便能够确保:我们的方案中,既有创新大胆天马行空,又有深思熟虑严密逻辑。

第一,信:从观念上、信息上做好创造的准备。

●改变观念

要变成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们需要在心态上做到:第一,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涌现出来的现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并解决。第二,任何变化、挫折、失败都是创新的好机会,而不是一个麻烦。第三,随时关注外部变化和趋势。

●收集信息

基本上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收集三类信息:

第一类是特征信息,即该领域内一些好的方案所具备的特征,这能够确保我们时刻记住最终目标,而不会跑偏。

第二类是主题信息,即与待解决问题相关的方法论/学习材料,这能够确保你的方案有实质内容。

第三类是对象信息,即你的受众的需求,这能够确保你的方案能够接地气地解决问题。

第二,放:将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地放出去,打开脑洞。

我们的思维在多次解决同类问题、处理同类信息之后,会逐渐形成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一方面让我们处理同类问题更加快速,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受限。所以,打开脑洞的方式,就是破除思维定式,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

●6W:拓展问题拿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将它拓展成为六个问题,分别进行思考:Who、What、Why、Where、When、How。

●SCAMPER:当有产品/服务出现问题、需要改进的时候,SCAMPER是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我们拓展思路。Substitute替代:原材料、资源、流程等,是否有可替代的其他方案。

Combine合并:资源、品类、功能等,是否存在合并的可能性。Adapt适应:产品还可以适用于何种场景,需要作何改变。Modify修改:产品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作何修改。

Put to another use用途:产品还可以有哪些新用途。Eliminate简化:产品的哪些地方还可以更简化/忽略。Reverse反向:你想做的这个改变,如果反过来,会如何。

●重新表述问题。当我们面临一些问题,没有任何思路的时候,试着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问自己,可能会有惊喜。

●反向问题

●用比喻:转换成熟悉问题

●随机输入: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照片,或者听一首歌,强行将它们跟你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迫使你跳出思维定式。另外,把你的问题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第三,虑:过滤掉那些不靠谱的想法。

●考虑各个想法的风险、影响、阻力

●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比对和决策

第四,收:将思维收回来,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方案。

在Mihaly Csikszentmihalyi那本极具影响力的书《Creativity》中,他研究了90多位创新者,最后指出:创新者的性格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性格复杂,往往能兼容对立的两面。

为什么普通人很少具备复杂的性格呢?往往是因为自主性的缺失。

创新者的高自主性,让他们得以摆脱社会对性格的偏好和定义,保持自己的兼容性。所以,想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定式的限制,首先就要让自我突破外在标签的限制。


精彩提炼

1 逻辑严密的垂直思维存在局限性,而天马行空的水平思维,会让你更有创造力。

2 创新解决问题的五字诀:信、放、虑、收、行。

3 开脑洞(放)的正确姿势:6W问题、SCAMPER、重新表述问题、反向问题、用比喻、随机输入。

4 解除思维限制、打开脑洞之前,先解除外在标签对自我的限制,承认自己的多样性。


后续练习

找出你手头上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好是工作中的问题,然后,按照如下顺序进行思考。先问六个问题,从而确定这是否是值得被解决的高价值问题。

1 如果是高价值问题,准备7张A4纸。

2 用开脑洞的六个方法,思考跟这个问题相关的任何想法,每个方法用一张A4纸。

3 分析这些想法的潜在风险、可能影响、面临阻力,划掉不靠谱的想法。

4 将留下来的想法写到第7张A4纸上。

5 用之前提到的结构化思维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第7张A4纸中的想法进行结构化。

6 最后,据此制定行动方案。

我们的独立思考:既不独立,也不思考——你以为的“真相”,其实只是“立场”


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目的是去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它是否违背我们下意识的思维方式的。

独立思考的最佳方式是提问,在提问之前,我们需要先区分几个基本概念。

1 区分基本概念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与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

●事实(Fact)与观点(Opinion)

2 问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在论述问题的时候,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论题:比如,范冰冰是不是美女?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女性;范冰冰外表让人心情愉悦;范冰冰是女性。结论:范冰冰是美女。逻辑:从给出的理由是否能够推导出结论。在这个例子里面,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得出结论,所以逻辑非常严密。证据/事实:除了这些要素以外,很多理由是需要证据/事实来证明的。比如,范冰冰的外表让人心情愉悦,这是个规定性论述,是需要证据的。

假设:一些理由还可能存在假设,比如,其中一个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女性。但是,如果换一个人,ta可能会说:美女还需要内心善良。所以,这是需要假设的。

综合这些要素,我对论述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做了个总结。不管是在反思自己还是反思他人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这个理由是否能够推出结论?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常见的逻辑漏洞,不外乎以下类型:人身攻击、虚假的两难选择、相关当因果、诉诸感情、乱扣帽子。

第二,是否隐藏了自己的某种价值观假设

第三,证据/事实是否有效支撑理由。

第四,是否存在故意隐藏或模糊不利证据/事实。

在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我的就是比你好的”

第二,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第三,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对每句话都进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写文章、没办法说话甚至没办法生活了。

第四,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独立思考的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满怀好奇心、为人谦恭有礼、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击。倘若我们经常跟这类人相处,便能够帮助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最后,这句话与各位共勉:Opinion is cheap——Margaret Simons(永远记住,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精彩提炼

1 大部分时候,我们本能地喜欢与己相同的观点,却不爱追究真正的事实。

2 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但我们常常很难做到,因为这种思维是反直觉的、思考的结果可能是令人沮丧的、而且我们的教育并未着重培养这一思维。

3 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日益爆炸,倘若我们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一直处于“一觉醒来价值观就会被颠覆”的动荡中。

4 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议题称为描述性议题,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议题称为规定性议题。

5 描述性议题的结论如果正确,可以称为“事实”,而规定性议题的结论,称为“观点”。

6 问题的论述应当包括以下要素:论题、理由、结论、逻辑、证据/事实、假设。

7 当我们对一个论述展开独立思考的时候,通常可以思考这些问题:逻辑是否存在漏洞,导致给出的理由推导不足以推导出结论;存在何种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该价值观你是否认可;证据/事实是否足以支持理由;是否隐藏/模糊不利证据或事实。

8 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还应当注意: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不要轻易相信下意识的判断;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筛选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花同样的力气进行思考;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

第四章 提升沟通能力:如何成为高段位沟通者


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如何做好临场发言


思路非常清晰的人,很少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思路的一部分。

用结构化思维,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沟通,关键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想主题:迅速找到一个切入点,第一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搭架子:在论证观点时,思考一个结构(时间、空间、程度),并只说三点,这称为三个“架子”。

第三步,填素材:每个架子里,填充一些事例、数据等,来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

比较好的开头是直接抛出观点,比如“我认为,这个政策对消费者是利好,但对于企业来说有负面影响”。这类主题的好处是:直接摆明观点,听众有了预期;观点比无用信息更加吸引人,会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一个话题有很多的角度,如果不说明,听众的思路会很散,但是这样的观点摆出来之后,听众会跟着你去思考。


如何找到架子

大致来说,架子不外乎以下类型:

类型一,时间架: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脑子里的信息整理输出,时间类的架子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代表时间的词、代表阶段的词、代表步骤的词。我们平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这些架子,脑子里积累的架子越多,整理思路的速度就越快。

类型二,空间架:按照地点的顺序整理思路。接下来给大家一些空间法的架子:代表地理位置、代表视觉区域。

类型三,三角架:按照三个方面的顺序整理思路。代表三个方面(三件事)的词、代表三类人的词。

用这三种方法找架子的时候,可以尽量使用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架子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个原则在本书之前讲结构化思维的时候也提到过,这样会给人逻辑更加严密的感觉。

素材需要数据、事实和故事来填充,我想我们都知道这些。然而,有另一个技巧,却往往是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如何组织语言以及调动观众思维。

具体在承上启下的时候,比较好的做法是:从上个子主题中,挑选一个关键词/短语来总结其思想,将其用在下个主题的起始句中。


如何进行训练

1 累架子——随时随地积累

2 练套路——分三个阶段练


精彩提炼

1 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临场发言的步骤:想主题、搭架子、填素材。

2 想主题的注意点:迅速找到一个视角,并在第一句话就抛出观点。

3 架子有三种类型:时间架、空间架、三角架。

4 填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以使听众跟着思考。

5 如何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架子;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练套路。

如何愉快地闲聊——聊天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如果我们跟人聊天,想让对方觉得愉快,需要做什么呢?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适时表达认同;与对方感同身受。


如何控制聊天长度和节奏

要想很好地控制聊天长度和节奏,就需要能够自如地延展和结束话题。

1 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你该如何延展

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来思考和回应这个问题,我分别举例说明:

角度一——历史:这个现象跟过去有何不同?这个现象是否牵扯到过去的某种现象

角度二——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

角度三——范围:这个现象发生的范围

角度四——具化:把一个现象缩小到个体身上,举一个你知道的有趣的例子

角度五——影响:一个现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角度六——未来:关于这件事情的后续进展,有没有什么措施将会采取

2 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

3 当你不想继续的时候,如何优雅地结束

●以事情来结束

●以口号式的祝福或赞美结束

●以表情结束(适用于线上聊天)


如何适时表达认同

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认同呢?

●借助表情:如果你想表达认同,不妨多用一些肢体语言,尤其是表情,能让对方更加强烈地感觉到你传递的信号。

●善于倾听,看着对方

●赞美对方


如何与对方感同身受

最关键的是,主动建立自己与他人的感情联结、将心比心,让自己代入他人的感受。


精彩提炼

1 如果我们跟人聊天,想让对方觉得愉快,需要: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适时表达认同、与对方感同身受。

2 聊天不是辩论、不是汇报工作,更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3 如何控制长度和节奏: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从六大角度延展;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经历的话题;不想继续的时候,以事情、口号或者表情来结束。

4 如何适时表达认同:借助表情、善于倾听、赞美对方。

5 如何表达不认同:委婉地表达、给别人期望。

6 如何与对方感同身受: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穿上对方的鞋、暂时放下自我。

说事实不如讲故事——你很难说服人,是因为你没用这个套路


故事让你产生共情,胜过一切冷冰冰的数据和逻辑。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而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冲突是故事要素中最大的核心。可是,要如何制造冲突呢?

冲突=渴望+障碍。

除了冲突之外,故事还需要什么要素呢?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冲突、行动和结局)以及两个附加要素(情感和展示)。

基本要素很容易理解,因为有冲突,必然是需要行动的,行动之后到底结果如何,这就是结局了。那么,附加要素:情感和展示,到底是什么呢?情感的作用是,建立跟观众或读者的连接,引起共鸣。


精彩提炼

1 任何想要说服别人、激发对方情感的场合,你都需要故事,因为只有故事才能引发共情。

2 好的故事都具备这些要素:基本要素(冲突<渴望、障碍>、行动、结局)+附加要素(情感、展示)。

3 商业故事与小说故事遵循同样的方法,但商业故事有四大特点:渴望是挖掘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目的性很强所以故事是从结局倒推的;并非所有故事都需要情感;展示往往包含很多数字和案例。

4 常见的商业故事类型: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儿、教育展望、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后续练习

关于提升讲故事的能力,我给出几个练习方法:

方法1:拆结构

方法2:累故事

方法3:多训练

拓展弱联系——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并非来源于好朋友


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研究,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为亲密。然后是12-15人,失去他们会给你带来重创。继而是30-40人,这是你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群。然后是150人,而这150人是人类智力允许其拥有的稳定网络的人数上限(也被称为邓巴数字)。

当考虑找人合作、了解信息的时候,“弱联系”其实是最佳选择。

那么如何跳到自己的小圈子以外、并与其它圈子的人缩短心理距离呢?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图:

1 离开舒适区

主动,决定了你迈出去的关键一步,也决定了你人际网络的广度,而内涵决定了你跟对方能够聊多久,也就是决定了你人际网络的深度。如何离开舒适区、走到圈外呢,这里有几种方法:

第一,让别人引荐

第二,主动建立圈子之间的连接

第三,借助共同话题

2 选对圈子

其实选择一个人际网络圈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几个判断:

第一,不要跟现有的人际网络重合度过大

第二,能够给你带来价值

价值可以是自我成长、信息获取、合作机会,等等,甚至你觉得这个圈子的人很逗比,这也是一种价值,就看你自己需要什么。

第三,你对这个圈子可以有贡献和价值

3 差异化定位

一般而言,人际网络中会有四种角色: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4 摆正态度

第一,保持真诚保持真诚在这里有两个含义:1 出发点别那么功利;2 表现真实的自己。

第二,保持平等

第三,记得给予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中译名《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中提到,人际网络中有三种人,一种是Giver(给予者),一种是Taker(获取者),一种是Matcher(互利者),那些获得卓越社交价值的人往往是Giver(给予者)。所以,不要总是求别人帮忙。另外,承诺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甚至超预期地做到。

5 用好技巧

第一,形象技巧

第二,比你能说的,让他说;没你能说的,启发他说

第三,适当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有时候跟牛人相处,你的能力实在弱爆了,没有什么可展现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展现潜力。对资历比你深很多的人来说,帮助年轻人实现想法,比从他们身上获得价值要有意思得多。

6 最后,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第一,不要因此忽略自己的好友

第二,弱联系也可以转化为强联系

第三,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要靠谱得多

你最大的瓶颈永远是你自己,而不是人际网络,不是机会,也不是环境。


精彩提炼

1 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2 弱联系,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

3 弱联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弱联系理论常常应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等信息依赖性社交事件。

4 拓展弱联系的方法:离开舒适区、选对圈子、差异化定位、摆对态度、用好技巧、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5 离开舒适区的方法:朋友引荐、主动建立不同圈子间的连接、找到共同话题。

6 选择圈子的标准:与现有圈子重合度不要太高、可以为你带来价值、你可以对这个圈子贡献价值。

7 根据你的性格、资源等,可有四种人际网络的定位: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8 如何摆对态度:保持真诚、保持平等、记得寄予。

9 这些技巧需要注意:根据场合来塑造外在形象、根据对象来决定你说话的时间、向对方展现能力、能力不足的时候展示潜力。

10 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别因此忽略强关系、弱关系也可以转化为强关系、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更加靠谱。

第五章 选择合适平台:借助平台成就不可取代的自己


职业规划应规划什么——90%的人不会做职业规划


不妨换个角度,再看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一家企业,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愿景,是5年内做到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状况也一直挺不错的。它要不要做个5年战略?还是就任其自然发展,等待5年之后变成第一?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公司,需要盈利(赚钱)、需要跟其他人才竞争、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定位、需要有企业买你的服务、需要打造个人品牌。所以,经营企业和经营自己,道理是相通的。我们也需要规划,这是我们达成理想的路径。

最好的方式是,你去了解并学习职业规划的方法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再实践到自己的规划上。

职业规划到底要规划什么和考虑什么呢?这里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做价值规划

所有内在价值的要素中,你能努力的点更多是在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这也是企业重点考量的点。所以,你做的每一份工作,都要力求在这些要素上有所提升,你才会不断增值。

第二,扬长避短

第三,关注外部变化

在我们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针对目标职业,至少有四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薪酬回报等;第二,目标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供需关系;第三,目标职业的到达方法,比如招聘要求、招聘渠道;第四,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精彩提炼

1 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做个人职业规划,就跟企业需要做战略规划一样。

2 我们应该在掌握方法之后,自己做规划,而不要期待他人给出答案。

3 职业规划的三要素:价值规划、扬长避短、关注外部。

●价值规划:如何通过规划,让自己的价值(知识、技能、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扬长避短:了解自己的意愿和擅长,才知道自己接下来可以走什么路。

●关注外部:在进行个人规划时,外部环境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包括行业内人才供需关系、企业组织形式变化,等等。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像企业一样,给自己做规划


在这里,我介绍一个规划工具——个人商业模式画布,这是我自己用过并非常推荐的工具。为什么推荐呢?

第一,它是从企业商业模式中演变而来,因此,借助它,有利于我们拔高思维高度,去思考策略层面的事情,而不是长久陷在执行层,拘泥于“我到底选哪份工作”、“我能涨多少工资”。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只是我们太久困于这些问题,需要偶尔从这些问题中抽离出来,让自己看得更高更远一些。

第二,这个画布不仅仅是规划工具,还可以作为诊断工具来使用,可以诊断你当前的职业状态,从而为后期的规划奠定基础。

我曾经说过,很多人在面临职业困境时,都只是在困扰,但从未思考,而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你真正思考,至少可以让你进行如下思考:

●当前的职业状态有没有问题。

●如何进行职业选择。

●如何规划职业甚至人生。我分两步来介绍这个工具的使用:第一,填写画布;第二,分析画布。

如何填写画布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一共有九个要素,我将每个要素都标了序号,这个序号也代表你在填画布时候的思考和填写顺序。

要素一,核心资源:我是谁,我有什么

我是谁,主要包括性格、价值观。我有什么,主要包括兴趣、知识、技能、能力。

要素二,关键业务:我要做什么

我个人推荐现在和目标两个版本都写,后面分析的时候告诉大家原因。但是这里有几个注意点:

第一,如果你写的是目标,建议目标不要离你太远。

第二,业务罗列不要太细,两三个重要提炼就可以。

第三,无论目标还是现状,都要与画布的其他要素保持统一。

如果你在关键业务里面写了两个版本:现状和目标,那就意味着,其他要素也是写两个版本,这样才能对应起来,不应该出现:“关键业务”写的是目标,后面“客户群体”又写成了现状。

要素三,客户群体:我能帮助谁

要素四,价值服务:你为客户群体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要素五,渠道通路:怎样宣传自己、交付服务

要素六,客户关系:怎样和对方打交道

要素七,重要合作:谁可以帮我

要素八,收入来源:你在这份职业中获得的收获

这里的收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回报和非物质回报。其中物质回报包括薪酬、福利、股权期权等;非物质回报则包括环境氛围、发展机会、成就感、满足感等。

要素九,成本结构:你为这份职业需要付出什么这里的付出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甚至你的压力。

如何分析画布

至此,你的个人商业模式画布已经完成,接下来就可以去分析和应用了。这里按照文章开始时候给大家讲的三个用途,分别来举例:职业诊断、职业选择、职业规划。

用途一,职业诊断

用途二,职业选择

用途三,职业规划


精彩提炼

1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是从企业商业模式中演变而来,因此借助它,有利于我们拔高思维高度,去思考策略层面的事情。

2 画布共有九大因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客户群体、价值服务、渠道通路、客户关系、重要合作伙伴、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

3 画布有三大用途:职业诊断、职业选择、职业规划。

4 用画布做诊断的关键在于:发现因素之间的不匹配。

5 常见的不匹配情形:关键业务跟核心资源不匹配;价值服务跟客户群体不匹配;渠道通路与客户群体不匹配。

主副业选择——如何成为斜杠青年


任何一份职业中,我们的诉求无非是三个方面:愉悦、成就、金钱。而这三方面的诉求,分别来自于:你热爱这份职业、你有能力做好它,并且它还可以为你赚足够的钱。

我们用这三个诉求,可以把职业分成七大类型,这有助于我们进行职业选择:

●爱好式职业:喜欢,但并不擅长,同时也无法带来足够的物质回报。

●勤勉式职业:喜欢,并且也能赚钱,只是不擅长。

●功利式职业:不喜欢也不擅长,但是可以依靠它获得物质回报。

●理性式职业:不喜欢,但很擅长,也能够获得不错的物质回报。

●虚无式职业:擅长,不热爱,也很难获得物质回报。

●幻想式职业:喜欢并擅长,但物质回报不足。

●完美职业:喜欢并擅长,而且可以赚到足够的钱。

关于寻找兴趣,我推荐三个方法:多尝试、多总结、做测评。

方法一,多尝试。这个无需多说,因为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听说,往往容易产生一面之词。

方法二,多总结。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个行业与职业,你不可能都去尝试。所以,你需要举一反三地总结,问自己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方法三,做测评。测评工具有很多,比如霍兰德、职业锚,等等,这些都是职业兴趣类的测试,可以用来参考。但在发现兴趣的时候,不建议用一些性格特质的测试,比如MBTI,因为性格并不代表兴趣,而且性格跟你最终表现出的行为,中间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关于兴趣,我常常看到很多年轻人存在认识误区,这里重点澄清三个:第一,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第二,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不要谈兴趣;第三,兴趣跟爱好不同。

寻找自己的擅长领域,我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我总结,另一种是他人反馈。

自我总结我也给一个问题清单:

●过去的工作中,哪些工作内容,让你感觉得心应手,而哪些让你觉得异常困难?

●你因为什么样的成绩而受到领导/同事的表扬、批评?

●你在哪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比较多?

●相比同龄人,你的能力优势在哪里?思维方面:思维严谨、逻辑缜密;人际方面:与人交往和沟通;运营方面:制定计划并实施。


精彩提炼

1 任何一份职业中,我们的诉求无非是三个方面:愉悦、成就、金钱。三个诉求将职业划分为七大类型。

2 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可以满足你对事业的全部幻想,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另一半,可以满足你对异性的全部幻想一样。

3 当我们选择主业、副业、爱好的时候,选那些诉求互补的,而不是诉求重合的,否则只会让你的缺憾加倍。

4 职业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相应调整。

5 寻找兴趣的三个方法:多尝试、多总结、做测评。其中的总结可以使用文中的总结清单,而测评只是辅助,不可全信。

6 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都不要谈兴趣;兴趣也不是爱好,而是热情的来源。

7 寻找自己擅长领域的两种方:自我总结、他人反馈。

8 有些能力,大部分属于天生,而有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升的。对于可培养的能力,不应当以此作为标尺去寻找职业,而应该是先提升能力,然后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

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借助平台的正确姿势


努力、能力、天赋都很重要,因为这些构成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然而,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却可以帮助你达到另一个高度。

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

平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建型平台,一类是他人型平台。先来说说三个自建型平台。

1 靠策略:这里的策略,并不是广义的概念,而是指个人的策略规划

一个平庸的企业和一个优秀的企业,差距在于战略。人也一样,一个好的策略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达到想要的高度。

总之一句话,靠策略成功,需要的是长远的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在短期内有的放矢。

2 靠宣传:把自己宣传出去,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3 靠产品:做出一个优秀的产品/解决方案

说完三个自建型平台,我们再来说说他人型平台,这里包括我们最常说的企业平台。

1 靠企业:找到一个能为你提供所需资源的企业平台

2 靠老板:跟随一个值得跟随的老板

职场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在一个公司,首先你得行,其次得有人说你行,然后说你行的人得行。

我们刚才提到,人与人之间,信任是最高的交易成本,当这个成本降到很低的时候,能够省却你很多精力,你只需要有能力,然后其他的交给这个靠谱的老板就行。

3 靠伙伴:靠着伙伴一起成长和扶持,实现1+1>2

有一群志同道合而且能够共同成长的伙伴,是谁也无法替代的。所以说,年轻的时候,选择志同道合且能力相当的伙伴,能够互相促进。

4 靠家庭:父母或者伴侣的资源

最后,如果你想借力以上这些平台,那么有几个注意点:

第一,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平台:如果你从图上看,平台会有高低。另外,成功率也有高低。所以,你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平台。

第二,平台是以自身价值为基础的:从图上看,底部都是你的自身价值。


精彩提炼

1 一切让你可以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平台。所以,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

2 平台的主要类型:靠策略、靠宣传、靠产品、靠企业、靠老板、靠伙伴、靠家庭。

3 在选择企业平台这件事情上,除了薪酬以外,你需要重点考虑:培养和发展机会、人脉和声誉、是否进入HIPO名单。

4 如果你发现自己跟老板很投缘,而且他符合这些特征,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对未来的判断常常很准、自身能力强、关心你、善于辅导你成长、为人正直。

5 年轻的时候,选择志同道合且能力相当的伙伴,能够互相促进。

6 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平台。

7 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该靠平台的时候靠平台,别搞乱了。

抓住机会,才能弯道超车——如何利用企业资源来提升个人价值


精彩提炼

1 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将越来越平台化,表现为:更替、无界、联盟和分化。

2 我们应该不断通过提问,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发展动向。

3 主动发现机会,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4 如果希望联盟,就去那些相对依赖人的行业。

5 最重要的是,不只是个人,企业也应当关注这些趋势,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六章 破除思维定式:哪些思维方式会终生阻碍你


努力和结果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如何拥有一个高性价比人生


维持高性价比的三种可行方式

1 有所取舍

有些事情你需要做到至少70分,这样你会超过60分的大多数人,获得最基本的资源回报。

另一方面,你需要把另一件事情竭力做到90分以上,尽力去搏,但是避免过于激进地追求结果,毕竟投资有风险,机会不是天天都在等你。

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分布,应该是“T”字型的,也就是说,在一些领域做到70分,掌握最基础的能力,但是需要选择一个领域精耕和深挖。

至于说哪些事情做到70分、哪些事情做到90分呢,取舍的标准有二个:第一,资源分布情况;第二,自身能力、兴趣、需求。

2 掌握方法

我认为盲目努力根本称不上努力,而是另一种大脑偷懒的做法。

3 调节情绪

这世界对人的评判标准依然粗暴,那就是:你有没有成功。


精彩提炼

1 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60分,但是到80分就需要成倍的努力,到90分则更甚。这并非是因为60分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2 60分的成绩最容易获得、性价比又高,但人数众多、僧多粥少。所以,考虑资源和人数分布的因素,性价比最高已经不是60分了,而是90分及以上,尽管它的风险最高。

3 高性价比的努力方法:有所取舍,采用“T”字型的努力方式;掌握方法,别让大脑偷懒;调节情绪,清楚自己在哪个阶段,从而调整心态。

牢牢困住大部分人的错误意识——如何才能不做纸牌魔术里的观众


我逐渐发现,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植入了大量错误的意识,而我们的大多数焦虑、迷茫、踟蹰、沮丧……几乎都来源于此。

我们就像那个忙于应对魔术师的观众那样,太关注于应对每天的生活,以至于对这种错误意识的植入浑然不觉。

错误意识1: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而忽略背后的本质

错误意识2:将行为归因于性格,而忽略能力

当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就怪罪于性格,这是阻碍我们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性格、动机、价值观、经历、外部影响、角色以及能力,远远不是性格一个因素来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轻易诉诸于性格,而要知道这是一种需要掌握的能力。只有这么看待问题,你才有解决它的可能性。

错误意识3:遇到挫折必须恢复,而错过随之而来的机会

每次挫折和失败之后,不要给自己理由去堕落,而是将它当成发展自己的机会,去反思和总结。


精彩提炼

1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植入了大量错误的意识,而我们的大多数焦虑、迷茫、踟蹰、沮丧……几乎都来源于此。

2 工作不等于付出,而生活也不等于享受。付出不等于痛苦,而享受也不等于快乐。

3 我们追求的根本不是痛苦与快乐的平衡,而是长期快乐与短期快乐之间的平衡。

4 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性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代表你对这件事的一种偏好,而不代表能否做好。

5 面对你的天性,去做一双鞋,而不是去拔钉子。

6 如果在每次挫折和失败之后,就进入恢复模式,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需要疗伤,那就阻碍了这些挫折和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视角,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斗志。

别给自己贴标签——长期的标签将成为一个自证预言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再也没有比这种标签更糟糕的事情了,这比考试不及格还要糟糕一百倍。因为这种标签否定的是我们的未来,而考试,仅仅代表一次。

每个人过往的经历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只是大千世界中非常渺小的个体,我们见识的世界太小了。

所以,我们来源于过去的教育以及自己有限经历的那些刻板印象,其实很多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一种偏见。

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还会主动形成这些明明不正确的刻板印象呢?

原因一:这是我们对抗恐惧的一种生存经验

原因二:抱团竞争的一种方式

原因三:社交便利

贴标签会有什么负面问题呢?

负面作用一:导致标签对象的消极行为

刻板印象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偏见,而偏见容易导致歧视,歧视则会导致消极行为。

人们下意识地会接受自己喜欢、崇拜、信任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负面作用二:增加标签对象的焦虑感

负面作用三:降低我们与标签对象深入交往的机会

1 如何避免主动对他人贴标签

第一,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第二,主动接触甚至依赖其他群体成员。

第三,见识更大的世界,并时刻保持好奇心。

其实我们往往发现,那些见识更广的人,刻板印象更少。而那些特别偏激的人,往往视野很窄。

2 如何避免被动贴标签

第一,正确了解自己,并且让其它群体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打破自证预言,多看反刻板印象的例子。

第三,争取群体地位上升。


精彩提炼

1 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给一类人贴上标签进行分类,形成一种固定看法的行为,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

2 来源于过去的教育以及经历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是一种偏见。

3 贴标签的原因:对抗恐惧、抱团竞争、便利社交。

4 我们常常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人:对熟悉的人,常常把他看成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对不熟悉的人,倾向于进行归类。

5 标签的负面作用:导致消极行为、引起焦虑感、阻碍深层社交。

6 如何避免对他人贴标签:建立意识、接触外群、见识世界。

7 如何避免被动贴标签:了解自己、多看反例、提升地位。

第七章 回归真实的自己:善用情绪,才能掌控人生


情商的真正意义——情商不只是对别人,更多是对自己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情商是指一种能力,即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从而能够利用情绪信息来指导决策和行为。

下面针对情商的几个常见误区,我们先来澄清一下:

1 情商不只是如何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自己

心理学家兼记者Daniel Goleman提出的情商模型中,有五大要素: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

2 人类“发明”了情商,而不是“发现”了情商

3 情商是个综合概念

如何跳出情绪层——对待自己的情绪

1 认识情绪:肯定情绪的客观存在以及价值,不要试图暴力压抑

在认识情绪方面,我们需要做到三点:认可情绪的客观存在、肯定情绪的价值、避免暴力式地压抑情绪。

2 觉察情绪:叫出名字、说出特点、聆听讯息

在觉察自我情绪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拓展关于情绪的词汇量,并能说出情绪的名称。

有研究表明,当你大声说出当下情绪名称的时候,这种情绪会减弱。

第二,说出每个情绪的特点。

只知道情绪的名字还不行,你还需要知道这种情绪的特点,比如它伴随的身体反应是什么、一般什么时候出现。

第三,聆听情绪传递给你的声音。

3 管理情绪:让肢体语言引导情绪,并移除事件和情绪之间的固定链接

在管理情绪方面,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去做:

第一,区分情绪和行为,情绪为行为输入有用信息,而行为反过来引领情绪。

当你处理情绪的时候,首先要提取情绪的有用信息,但不要让情绪下意识地引导你的行为,而要在信息提取之后,让肢体语言和行为来引领你的情绪。

第二,移除情绪的条件反射和固定链接。

如何跳出情绪层——对待他人的情绪

如何处理他人情绪呢?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对待自己是觉察和管理,而相应的,对待他人则是感知和应对。

1 感知情绪感知情绪的方法:一是注意观察,二是换位思考,三是为情绪负责。

2 应对情绪当我们感知并理解了他人情绪之后,在应对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三点:牢记目标、挖掘需求、寻找共赢。


精彩提炼

1 情商不只是如何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自己,把情商等同于会说话,是大大的理解误区。

2 仅谈情商没有意义,因为它是多个影响因素的结果,要有针对性地提升。

3 长久受困于情绪,会阻碍我们进入其它层次,比如思维、价值观、愿景。

4 应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它——认可它而不要暴力压抑它;觉察它——叫出它的名字,明白它的特点,从而能够聆听它传递的信息;管理它——用行为疏散负面情绪,而不是用负面情绪指导行为,同时移除自己的情绪条件反射。

5 应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它——通过他人的身体反应和自己的换位思考来感知对方的情绪;应对它——牢记沟通目标,不要争高下、也无需做好人,而是要寻找双方的共同需求、达成共赢。

如何应对自己的功利心——上进是一种高发慢性病


精彩提炼

1 上进这个词的核心在于“上”,也就是说,比现在更好。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现在不够好,希望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2 上进跟努力是不一样的,努力是付出,而上进是结果。

3 太过上进不仅带来情绪和心态上的负面影响,常常还会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失去过程的快乐、牺牲长远发展换取短期进步。

4 让自己别太上进的方法:放低自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关注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不要太快、效率太高;放弃那些你十分抗拒、或者努力很久而不得的东西。

如何与性格“缺陷”和平相处——性格很难改变,那要怎么活下去


25岁到30岁的这几年,如果能够不断认识自己的性格,利用它的正面性,清楚它的负面性,并想办法应对,是对未来发展有极大益处的。

这世上本来也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性格,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然而,幸运的是,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让这些缺陷最低限度地影响到我们。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人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演变。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

只有那些抛弃不切实际的憧憬、承认自己和世界的缺陷、并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的那部分人,才得以度过这段危机,进入到下一个人格发展阶段,继续成长。


精彩提炼

1 那些知道自己无法战胜天性、所以想一些其它措施弥补、避免跟天性正面对抗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

2 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

3 25岁到30岁,是我们认清自己、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的最佳时机。


下面附上该书的思维导图(来源于这里),作为本篇文字摘录的补充,能更清晰的展现该书要点。可右键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打开图片来查看大图。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总阅读量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