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心理学家伯恩将人格中的自我分作三种状态:与生俱来的儿童自我状态、拷贝自父母的父母自我状态和因为成长和自我教育而产生的成人自我状态。按照伯恩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区别只在于比例的大小以及其出现的是否适时适地。三种自我心理状态,是人际沟通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人际沟通分析学,英文全称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
顾名思义,儿童自我状态更多是人生物性的自然表达;父母自我状态通常代表的是人的良知和各种规矩;而成人自我状态通常代表人的理性。
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自然型儿童: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天然存在的情绪状态,当我们回到这个状态中时则会表现出如同孩童般的情绪和行为,比如说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适应性儿童:适应型儿童与自然型儿童的差别就在于,它是在幼时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孩童是完全要依赖他人的养育才能生存的,而当他赖以生存的资源是需要“条件”才能得到时,那么他们就会改变自己来适应这样的环境和养育者。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从强到弱: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
父母自我状态
我们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说的不只是物理世界,而是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这是一个坐标图,上面有四个‘人生坐标’,就是我刚才所描述的四种情况: 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好。
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