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语言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和生存
现代生物学上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凡是发展出种种繁复的同类竞争工具的动物,常常无法应对异种竞争,因此它们不是早已绝种,就是随时都有绝种危险。
我们几乎可以将一切社会组织,不论是人类的还是禽兽的,都视为许多神经系统大规模的合作。
任何文化,只要发明了文字,几百年就会积累起很多知识,绝对不是任何人一生中能读得完的,更不用说是记得住的。
所以我们说,语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形塑,引领,增益和积累人类昔日经验,形成今日生活。
学习读书写字,也就是学习怎样去利用并参与人类中最伟大的成就。
像我们大家一样,他周围的言辞也会形成各种气氛,和天气一样变化多端。
总之,语言一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语言又怎样起反应一是形成他的信仰、偏见、理想和抱负的重要因素。它们构成环绕着他的道德氛围和学术氛围,一句话,它们构成他的语义环境(semantic environment)。
第二章 符号
这一使人类能够故意用一样东西来代表另外一样东西的过程,就叫象征化过程。
我们知道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原来是没有连带关系的,可是我们却总是觉得它们之间好像不免有些联系似的,而且在行动中有时也会有这样的表示。
言辞并不是现实。
最奇怪的是,我们一穿上漂亮衣服也就真的觉得自己阔气起来了。
这种把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都会在各种不同的文化阶层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从而成为一个永久性的人类问题。
符号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事物;地图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地区;言辞并不就是事实。
我们把这个通过言辞学到的世界叫做言辞世界,把我们直接知道的或是能由个人经验而直接知道的世界叫做“外向世界”。
第三章 报告用的语言
一般报告都会遵守下面两条规则:(1)它们是可以证实的;(2)它们会尽可能地避免作出推论(inferences)和判断(judgments)。
所以,报告的语音,包括最正确的、科学上用的报告在内,是一种“地图”语言,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因为它把它的“地域”相当正确的指了出来。
推论的优劣程度通常取决于报告内容或观察来源的优劣及推论者的自身能力如何。
所谓判断,就是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事、物所有赞许或不赞许的表示。
判断下得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楚近在眼前的事物。
只要我们使用的是日常语言,就没有达到完全公正的可能:即使在极客观的科学语言里,有时也会很难办到。然而,我们只要能够领悟到某些字词或某些事实会引起何种有利或不利的感觉,那么,就实用目的而言,我们就能达到足够公正的地步。
故意挑选材料使读者对所写的题目产生好印象或坏印象这一过程就叫偏倚。
注意到偏倚技术的读者是不会那么容易受人愚弄的。他知道得很清楚,除此之外,另外可能还有其他有关的事实,故意没有给提起呢。
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先由他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背景选择节略一番,因此我们大家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一开始就是“偏倚”的。
既然我们不能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就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多么有限。就像一位哲人说的,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我们若是带着偏见就无法做到公正,进而也就无法提供一幅恰切的地图。
第四章 前后文
从这里起,我们在讨论字义时就必须开始使用几个专有名词:一个是外向意义,也叫本义(denotation),另一个是内向意义,也叫转义或含义(connotation)。简单来说,一个声音的外向怠义,就是它在外界里所指代或表示的东西。
因此,内向意义与外向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倘若一句话有外向意义,争论可以有结束,双方也可达成一致看法:倘若一句话只有内向意义而没有外向意义,我们就可能且常常会争论不休。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这种将言辞当成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叫前象征用法。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程语音里,只要我们表现任何强烈的感情,前象征的成分就会总是极为显著。
有些时候,我们说话只不过是爱听自己说话而已。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的会话也大都属于前象征的性质。
这种前象征的“为说话而说话”是一种活动方式,就像野兽的叫喊一样,我们大家聚在一起随便胡扯一番,就有可能结为朋友。
正式靠着大家对一套套固定的言辞刺激有了共同反应,人类社会才得以维持完整,不至崩溃。
不知道语音的前象征用法这一现象,在受过教育的人中出现较多,在没有受过教育而常凭直觉去感受这些事物的人中反倒出现较
第六章 语言的双重任务
报告式的语音是工具性质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的工具。报告式的语言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见闻;表情的语言(例如论断、前象征作用等)则能感动我们,也就是说,它能打动我们的内心。感动人的语言有一种力量一般的性质。
说话时最能感动人的一个成分,就是声音的语调、强弱、好听或不好听,发声时音量的变化,以及声调的阴阳顿挫。
语言中另一个能够感动人的成分是节奏。
除了说话的声调和节奏,语言中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动人的成分,那就是环绕着几乎一切言辞的快活或不快活的感情气氛。在第四章里,我们曾区分过本义(外向意义)和含义(内向意义,即心里的“意见”“观念”“概念”“感情”等)。其中含义又可分为两种:说明性(informative)含义和感动性(affective)含义。
我们要想增进自身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专靠加强我们对语言的说明性含义的认识,而是还得依靠杜会经验,在不同的情形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和阅读文学作品等方法,使自己对语言的情感性成分能有更加深切的了解。
第七章 控制社会的语言
语言和事物之间最有趣也是最少有人懂得关系,就是语言与未来事件间的关系。
就像历史的记载一样,未来同样是人类特有的领域。
这种用言语来控制、指导并影响别人未来行动的努力,可以称为语言的指示性用法。
指示性语言若是没有某种刺激情绪的力量就会一点用处也没有。
这种伴随指示性语言而来的活动,以及指示性语言中的情感成分,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能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各种仪式)
很多人仍然抱有一种依赖礼仪本身的倾向。这种倾向的起因当然是由于我们仍旧不免相信语言有魔力,认为我们只要把某些语句按照固定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降下去,就可以对未来产生一种力量,使未来的事件一定能以我们讲的方式出现。我们在新年里要说“吉利话”“讨口彩”就是这种迷信的表现之一。
在结束对指示性语言这个主题的讨论之前,还有必要为大家指出需要注意的几点。第一点,既然人类的语言对任何事物都无法全部说出,指示性言辞里所包括的允诺也就一直不过是“未来地域”的"地图轮廓";第二点,指示性语音和说明性语言往往比较相似,我们应该将他们区分开。我们之所以没有能正确的理解指示的性质,进而产生失望感和幻灭感,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太富于幻想,把指示里并没有的意义看成它真有的。
第八章 传达感情的语言
首先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好听的话、长的词句和发表讲话时的庄严气氛,不管讲了些什么,本身就有激发情感的作用。
就像蛇一听到蛇者吹横笛的乐声就会时区自主能力一样,我们也为语音催眠者动听的词句所控制。加入作者是个可靠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这样享用一番,可要老师这样地听讲和读书,却也会使我们失去辨别的能力。
一再重复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感动人的力量;另一种唤起感情的方法是直接和听众或读者谈话,一般演讲者都爱使用这种“个人接触”的办法,在说的激昂慷慨的时候,忽然转向听众:“请诸位想一想,倘若你...”或者一开始就微微细谈,把听众当一位老朋友;还有一个办法,和用“你”一样普遍,那就是用我们。
好的修辞可以使一个句子听起来或读起来非常悦耳,很容易打动人,为此我们有时甚至会不惜颠倒或歪曲文法。
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它们是直接表现我们感想的方法,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情感要表现,就会有隐喻出现。
直喻是在直接不假思索的表情与报告之间一个折中的说法,当然,它接近前者的成分要多于接近后者的成分。
隐喻,直喻和“拟人化”都可列人我们最有用的传达(情感的)方法中,因为它们能够很快地唤起我们的印象,使我们无须另创新字来表现新的事情或感想。
另外一个传达感情的方法就是典故。
因此,每一种文化里的青年人都得研究他们自己的文学和历史。原因之一就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去理解并参与自己群体内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许多幽默、机讽和感伤都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方法造成的,也就是故意用显然是不恰当的比喻或典故,使我们产生一种冲突矛盾的感觉,注意到我们所讨论的事物与所用的语言是多么不调和,在这种情形下,那些矛盾的感觉就会转化为一种新的而且不同的惑觉。
一个能把事实正确地讲出来的报告,往往比直截了当的判断更能感动人。
文学的功用。第一,既然表现个人感情是文学的核心所在,感动性成分自然也就会在所有文学作品里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第二,当我们说一篇感动性的文字是“真的”时,我们并不是说就科学观点而论它是“真实的”。我们的意思可能是自己赞成文字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或者相信文字真切的表达了某种态度,或文章在我们心中引起的态度能够改善习俗或个人行为。第三,让我们考虑一下报告和科学的一个缺点吧(表达不出感觉),需要用语言的声调、节奏、含义、带有情感性的事实、比喻、典故,以及我们语言中其他一切可以应用的情感性工具。
文学是情感最正确的表现,科学则是一种最正确的报告。
因此,说实在的,读过好的文学作品的人,要比那些不能或不愿读好的文学作品的人,其人生经验要丰富的多。
“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人生”这句话是不对的,倘若我们能够也愿意阅读,我们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度过许多个、许多种不同的人生。
我们完全可以在几个不同的阶层上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但有外向世界,还有语言世界。“在书本里过别人的生活”,用比较正式的术语来说就是“象征性体验”(symbolic experience),有时也叫“间接性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
所有评论文学技巧时所用的名词:情节、性格发展、故事结构、高潮、转变等,都与象征性体验组织起来以便产生出来的综合物(写成的小说或戏剧)能对读者产生我们想要的作用这一努力有关。
每增多一种新的象征性体验,就表明他对世间人事的见识又丰富了一些。
倘若我们是成熟的读者,我们就能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已,我们的想象越是扩张,越是运用,就越有再度扩张的可能。渐新地,我们脑子里的“地图”就会变得更加完备,更加正确,更能代表在许多种不同情形下、不同时期里人类性格和行为的真“地域”。
简单来说,科学使我们能够合作,文艺则能扩展我们的同情心,使我们愿意合作。
第九章 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情感性语言最重要的功用就是缓和激荡的情绪。
一个感到失望或不快活的动物对自己的烦恼没有多大办法。一个人却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一符号世界一活动。他不但会遭遇到种种经验,而且会用符号向自己展示自己的经验。当我们心情微动,尤其是极不快活的时候,只要能将不乐意的事情对一个真正的或壁构的有同情心的朋友甚或是对我们自已说出来或写出来,就会感觉好受许多。倘若我们所用的符号足够恰当,而且有足够的技巧,我们激荡的情绪就可以被象征性地控制住。要想控制感情,我们可以用肯尼斯·伯克所说的“象征策略”(symbolic strategies)—即用种种方法将我们的经验重新分类,将它们“包围”起来,使其变得容易为我们所忍受。当某种情境给予我们忍受不了的压力时,我们都可以用符号来发泄情绪,求得安慰,无论是“倾诉衷肠”“象征策略”或是别的办法,都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常有人说,诗歌是帮助人维持心理健康的工具。肯尼斯·伯克则称诗歌是“为生活做准备”。我们似乎可以对这些说法认真地进行一番考查,研究一下它们多方面的含义。譬如说,在每天都要面对连续不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激荡的情绪这种情形下,有哪几种是我们想要用来充实自身的象征策略呢?
第一种当然是所谓借助文学“逃避现实”,这也是文学、诗歌、戏剧、连环画和其他情感性语言方式一个很大的源流。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象征性策略,寻求发泄,使得激荡的情绪镇定下来吗?
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断地经历许多激荡的情绪,而且不安的状态日益加深,就有可能或多或少地陷入心理失调状态。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讲,适应环境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怡然自得、不闻不问、不顾世事、静止的乐趣。它是一种富于动力、每时每刻都在变更的过程,不但包括改变自己的感情以适应环境,还包括改变目前的环境以适应自己的个性。达到和维持适应状态的方法越多,对环境的适应也就越加成功。文学似乎是现成的方法之一。
许多心理分析学家都认为,没有办法将人断然分为“心理健全的”和“心理不健全的”两类。“心理健全”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所有“健全”的人,都可以按照他们遇到的经验,以及他们应对那些经验时内心力量的强弱,变得更健全或更不健全一些。就像一个人的体格健康耍靠食物和运动来维持一样,他的心理健康也在生活中随时从情感性的符号里汲取营养:使我们认识人生新乐趣的文学,使我们觉得天下不乏与我们同病相怜者的文学,使我们能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新看法的文学;使我们想到新的可能,为我们展开新的经验领域的文学,给我们提供各种“象征策略”,让我们可以理解自身现状的文学…这种种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从这一观点来看,有几种文学就像有几种加工食品一样,可以说是看似很有营养,实则并不含有任何一种主要的维生素,即便大吃特吃,对精神营养还是毫无作用。(这里所说的“主要的维生素”可以理解为代表人类经验里真正“地域”的“地图”又确实又有用,)
把自己的经验用适当的符号表达出来,再将其整理成一个首尾一贯的整体,是一种综合性行动。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诗人,就是一个将许多广泛的人生经验完美地综合起来使它们有一种秩序的人。因此,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必须对各种人生经验知道得很多,并要有极强的能力能把那些经验有意义地整理出来。这也正是为什么文艺创作者永远都要经受生活的锤炼,因为不论是人生经验(需要整理的材料)还是写作技巧(整理的方法),都是永远学不完的。
从读者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社会性这一事实又成了一个主要的中心原则。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使读者也能把其个人经验和态度略事整顿。经过这番整顿,读者的内心也就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第二编 语言和思想
言辞之所以会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是因为它们能够影响使用言辞的人的心理。 我们的行为和个性多半都由我们现在讨论自身和周围世界时所用言辞的性质所决定。--赫胥黎
第十章 我们是怎样得到知识的
我们经验里的“物体”并不是“东西本身”,而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虽然缺点很多)与神经系统以外的东西互相起的作用。
学习语言更是要将字词与它们代表的事物正确地联系起来。
沿着抽象阶梯一层一层地上升显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哲学和科学上的见解。
能写趣味隽永文章的作家,谈话内容充实的演说家,思路正确的思想家,应对得体的个人,在抽象阶梯的各个层面都活动自如;他们能够迅速地、优美地、有条不紊地从高级阶层落到低级阶层,再从低级阶层升到高级阶层--他们的心智又活泼、有敏捷、又美丽,就像在树上飞来飞去的猴子一样。
第十一章 捕风捉影
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骂绊倒我们的石头椅子等),就是因为我们把脑子里的概念与外界现实搅混了,因而在行动时就把自己的概念真个当成外界现实看待。
文明愈加进步,我们就愈加能够感觉到我们的神经系统自动地略去了当前事物的特性。倘若我们不知道有些特性已被略去,或者感觉不到抽象化过程,我们便会一看见某种事物便信以为真,从而使看见和相信成为一个过程。
一看到屋子里有玫瑰花就会花粉过敏, 虽然那束玫瑰花事实上都是纸做的。也就是说,他的神经系统一看到就相信了。
我们前面曾经用抽象阶梯说明,与经验中的真实“事物”相比较,语言属于更高一些的抽象阶层。
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的人,必须能够亲自观察,了解现实,不要被从过去的印象或人言得来的“先入之见”迷住了心,将概念与现实混淆不清,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读者朋友想必都知道,谣言传得愈广,内容就会愈变愈严重。许多谣言之所以愈传愈夸张,就是因为有些人忍不住要向更高的抽象阶层上走,从报告进展到推论,从推论进展到判断,然后再把不同的阶层混杂起来。
不立刻作出任何反应,是一个人已经到达成年的表示。
我们怎样才能将自己思想里这种“幼稚的领域”消掉一部分呢?一个方法是要深刻的认识到,言辞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另一个办法是注意抽象化过程,充分认识到言辞对于任何事物都无法“尽言”,抽象阶梯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了解并不断地注意到抽象化过程,由此亦可减少或摆脱对人对事的偏见。
第十二章 分类
我们把事物叫做什么名字、在那一点或哪条线上将两种不同的东西合并,会根据我们的利益和分类目的而定。
无论如何,在所有对大众具有广泛重要性的问题上,即使旷日持久,要费好多年才能解决,社会上最后总是会得到它想要的分类。当大家想要听的判决公布之后,便会有人欢呼:“真理胜利了!”总之,哪些分类法能够产生社会需要的结果,社会便会把那些分类法视为“真理”。
“真理”的科学试验,就像它的社会试验一样,纯粹是以实用为标准。
科学所要的只是能够普遍有用的分类制度,在没有发明出更有用的分类制度之前,我们使用的这些制度在现有情形下就算是“真”的。
第十三章 二元价值观点与多元价值观点
这一只用两种价值(正负、好坏、冷热、爱恨)来观察一切事物的趋向就叫二元价值观点。
使用两种以上的价值观点来观察事物的能力,就叫多元价值观点。
总之,二元价值观点只能产生争斗精神,而无法提升我们准确评价世界的能力。除非我们是以争斗为目的,否则在这种看法的领导下,我们最后得到的结果总是会与原来的目的相反。
我们可以把二元价值观点比喻成一把桨。在原始的航行方法中,它能同时用来启动和转向。在当今的文明生活中,二元价值观点可能仍是一种启动工具,因为它有传达感情的力量,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把我们载到目的地的转向工具却是多元价值观点或无穷多元价值观点。
要想从谈话(和其他交换意见的方式)中得到最大的好处,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有系统地应用多元价值观点。
说到底,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而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心态封闭之人常会感受到外来威胁,所以凡是说话者或者陈述有一样是他所无法接受的,他就会将这两者都拒斥于外。这种心态采取的是绝对二元价值观点:要么全盘接受说话者,要么全不接受。心态开放的人则常常感受不到外来威助,故在欣赏自身信念的同时,也能敞开心怀,接纳其他信念提供的信息。
逻辑是一套使说话前后一致的规则。逻辑是讨论语音的语言,并不是讨论事物或事件的语言。
第十四章 一团糟
内向观点——也就是说,只根据言辞而不是根据言辞所代表的事实去采取行动。
事实上,许多人确实是永远都在一个“恶性循环”里生活:由于有内向观点,他们便发言太多;发言太多的结果,又加强了他们的内向观点;他们说话随便的很,就像许多音乐匣子一样,一个钱币放进去,立刻就会大响个不停。
除了我们自己的习惯,外来的语音影响也能增加我们的内向观点。
教育。教育真正的任务只有两个:首先,它应该教给我们许多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也就是说,把语言当做说明用。然而,教育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教导理想,“培养个性”——也就是说,把语言当做指示用,使学生能遵守他们社会里的习惯和传统。
第十五章 老鼠和人
许多人之所以会得神经衰弱症,也是因为他们的问题“无法解决”。
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原因可以称为“制度惰性”。
所有的制度都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你只要对自己的制度习以为常,最后就会觉得它是唯一正确而恰当的行事方法。
从外向知识得来的决定,既不左倾,也不右倾。在最有系统的外向训练(科学)里,既没有左倾分子,又没有右倾分子,唯一的问题只是各人能力不同。
这种脑筋不灵的状态,使得我们在应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难得会去选用外向的方法,而这却是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内向的定义和较高的抽象阶层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或是和邻居建立友好的关系。外向世界里的事情一定要用外向的手段才能做到。
第十六章 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
就像一位机械师随身总是带着一副钳子和螺丝起子以备不时之需,就像我们脑子里都深印着一张乘法表以备日常之用,我们也可以在脑子里带着一些方便的规则以备获取外向观点之用。
(一)一张地图并不就是它所代表的地减;言辞并不就是事物。
一张地图从来都不会表现出一个地域的每一部分;言辞从来无法做到将所有事物都完全挡述出来。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创造地图的地图、地图的地图的地图…不论它们与真的地域有没有关系。(第二、十章。)
(二)言的意义不在言辞中,而在我们的脑海里。(第二、十一章。)
(三)前后文决定意义(第四章):
我喜欢鱼。(烧好的、能吃的鱼。)他钓到了一条鱼。(活鱼。)鱼目混珠。(以假乱真。)鱼玄机。(人名。)》
(四)留心“是”字,因为它可能会代表一种错误的评价法:
草是绿的。(忘了我们神经系统所做的工作了吗?第十、十一章。) 张先生是上海人。(小心不要把不司的抽象阶层混淆不清。第十一章。) 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一个指示,第七章。) 一样东西就是一样东西。(除非是将其视为一条语言规则,否则就会有忘了此外还有别的分类法和每样东西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的危险。第十,十二、十三章。)
(五)不要没有造桥就想从上面走过去。认清指示与说明之问的差别。(第七章。)
(六)必须认清“真”字至少有四种不同意义:
有些香蘭是有毒的。(说这句话是“真”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而且已经被证实的报告。第三章。) 小红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女孩。(说这句话是“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小红确实是这样想的。第六、八章。) 人生而平等。(说这句话是“真”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我们认为应该要服从的指示。第七章。) (X+Y)2=X2+2XY+Y2。(说这句话是“真”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方程式能适合一和叫做代数的语言创制的系统。第十二章。)
(七)当你想要“以火攻火”的时候,记住消防员平常总是用水的。(第十三章。)
(八)二元价值观点是启动用的机器,不是驾驶用的机器。(第十三章。)
(九)小心定义,它是用言辞解释言辞。如果可能,思考时尽量设法用实例而不用定义。(第十一章。】
(十)用指数和日期来提醒自己,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思完全相同。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史密斯在1949年不是史密斯在1950年,史密斯在1950年不是史密斯在1951年。若是觉得上面的规则太多,不容易记住,那就请大家至少要记任下面这条: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
不遵守上面的那些规则,不论是出自有意还是无意,就是用原始而幼稚的方式思想,用原始又幼稚的方式行动。我可以用许多方法来测定自己内心不健康的反应。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就是忽然大发脾气。另一个明显的征兆是烦闷。另一个内心反应不健康的征兆是太敏感,太容易生气,一下子就觉得别人侮辱了自己,心中恼恨不已。说话太多太随便的倾向是一种不健康的征兆。
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是对所有事物都“完全了解”。可是他也并没有感到不安全的情形,因为人生中唯一可能有的安全,就是来自内心的主动安全(dynamic security):这种安全的泉源便是一种从无穷多元价值观点得来的伸展自如、灵活无比的心境。
一个成人(感情上成熟的人)是一个独立的、能够自己想出问题的答案,知道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包罗万象的人。
在另外还有一个区域中,“注意到油象化过程”也是不可缺少的,那个区域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我们都要比母牛阿花复杂的多,而且比阿花更加瞬息不停地在变动着。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我们给自己画的地图就是自我概念,这些概念有切合实际和不切合实际之分。
每个人都有一种把自己真心的理由隐瞒起来而另外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解释的习惯。
在第三章里作者建议练习写作不含判断的报告,对于描写自己,这个建议同样适用。假如我们想要得到比较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多做一些像这样的自我描写,一定会起到特别的效用。
文学之所以能影响人生,完全是靠了内向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靠了它运用语言的说明性和情感性含义。这种方法使我们注意到以前常被忽视的事实,新的感情和新的事实推翻了我们的内向观点,我们盲从附和的现象也就随之消失。
经验本身是一位非常不完善的教师,因为它并不能教给我们怎样去理解自己的经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发生一件事只不过是发生一件事而已。除非一个人知道要在经验里找些什么,否则他的经验往往会对他毫无意义。
这就是语言最伟大的造就。无论它是用在研究科学上还是传达情绪上,情况都是一样。对一个研究科学理论的人来说,任何“琐碎”的事实都可能别有深意。臂如说,我们研究过表面张力以后,看到一只蜻蜓停在水面上,就是一个值得思考、解释的题目。对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一草一木都可能别有情趣。例如,假如读过《浮生六记》很感兴趣,那么当你日后前往苏州、扬州一带去旅行的时侯,看见那里秀丽的山水,悠闲的生活,你的心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
如果你读过许多过去的文学和诗歌,你就能深深的体会到它们所传达出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你的人生中便会无时无地不充浴着丰高的意义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