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琴童-读书简记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读书简记 千脑智能-读书简记 笔记的方法-读书简记 心经抉隐-读书简记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读书简记 认知觉醒-读书简记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读书简记 模仿欲望-读书简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简记 十分钟冥想-读书简记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书简记 乔布斯、禅与投资-读书简记 掌控习惯-读书简记 金钱心理学-读书简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简记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书简记 零极限-读书简记 投资最重要的事-读书简记 语言学的邀请-读书简记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读书简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简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简记 纳瓦尔宝典-读书简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简记 贪婪的多巴胺-读书简记 清醒的活-读书简记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读书简记 你是你吃出来的-读书简记 你可以跑的更快-读书简记 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读书简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简记 异类-读书简记 稀缺-读书简记 为什么要睡觉-读书简记 事实-读书简记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书简记 病毒学概览-读书简记 免疫学概览-读书简记 内观-读书简记 沟通的艺术-读书简记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书简记 演化的故事-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简记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书简记 情绪-读书简记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阶段-读书简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简记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简记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简记 2015-2020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读书简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读书简记 批判性思维-读书简记 代码大全-读书简记 游戏力-读书简记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简记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读书简记 YOU身体使用手册-读书简记 登天之梯-读书简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简记 请停止无效努力-读书简记 麦肯基疗法-读书简记 跟简七学理财-课程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7中信版)-读书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5雪球版)-读书简记 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读书简记 养育的选择-读书简记 GPU高性能编程CUDA实战-读书简记 百万富翁快车道-读书简记 原则-读书简记 穷查理宝典-读书简记 C++并发编程实战-读书简记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书简记 Effective C++-读书简记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简记 Linux命令行与Shell脚本编程大全-读书简记 刻意练习-读书简记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书简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简记 好好学习-读书简记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读书简记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简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书简记 阻力最小之路-读书简记 ProGit-读书简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简记 C语言深度剖析-读书简记 编程珠玑-读书简记 Head First 设计模式-读书简记 反脆弱-读书简记 我的阅读书单 小强升职记-读书简记 观呼吸-读书简记 黑客与画家-读书简记 晨间日记的奇迹-读书简记 如何高效学习-读书简记 即兴的智慧-读书简记 精力管理-读书简记 C++编程思想-读书简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简记 自控力-读书简记 伟大是熬出来的-读书简记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简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简记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简记 一分钟的你自己-读书简记 人生不设限-读书简记 暗时间-读书简记
家有琴童-读书简记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读书简记 千脑智能-读书简记 笔记的方法-读书简记 心经抉隐-读书简记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读书简记 认知觉醒-读书简记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读书简记 模仿欲望-读书简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简记 十分钟冥想-读书简记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书简记 乔布斯、禅与投资-读书简记 掌控习惯-读书简记 金钱心理学-读书简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简记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书简记 零极限-读书简记 投资最重要的事-读书简记 语言学的邀请-读书简记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读书简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简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简记 纳瓦尔宝典-读书简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简记 贪婪的多巴胺-读书简记 清醒的活-读书简记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读书简记 你是你吃出来的-读书简记 你可以跑的更快-读书简记 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读书简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简记 异类-读书简记 稀缺-读书简记 为什么要睡觉-读书简记 事实-读书简记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书简记 病毒学概览-读书简记 免疫学概览-读书简记 内观-读书简记 沟通的艺术-读书简记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书简记 演化的故事-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读书简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简记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书简记 情绪-读书简记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阶段-读书简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简记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简记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简记 2015-2020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读书简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读书简记 批判性思维-读书简记 代码大全-读书简记 游戏力-读书简记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简记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读书简记 YOU身体使用手册-读书简记 登天之梯-读书简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简记 请停止无效努力-读书简记 麦肯基疗法-读书简记 跟简七学理财-课程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7中信版)-读书简记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2015雪球版)-读书简记 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读书简记 养育的选择-读书简记 GPU高性能编程CUDA实战-读书简记 百万富翁快车道-读书简记 原则-读书简记 穷查理宝典-读书简记 C++并发编程实战-读书简记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书简记 Effective C++-读书简记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简记 Linux命令行与Shell脚本编程大全-读书简记 刻意练习-读书简记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书简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简记 好好学习-读书简记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读书简记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简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书简记 阻力最小之路-读书简记 ProGit-读书简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简记 C语言深度剖析-读书简记 编程珠玑-读书简记 Head First 设计模式-读书简记 反脆弱-读书简记 小强升职记-读书简记 观呼吸-读书简记 黑客与画家-读书简记 晨间日记的奇迹-读书简记 如何高效学习-读书简记 即兴的智慧-读书简记 精力管理-读书简记 C++编程思想-读书简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简记 自控力-读书简记 伟大是熬出来的-读书简记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简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简记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简记 一分钟的你自己-读书简记 人生不设限-读书简记 暗时间-读书简记

认知觉醒-读书简记

2023年12月23日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图1-1 人类的三重大脑

第一,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

图1-2 三重大脑的年龄类比

第二,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如果不需要准确的数字,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算起来各阶段时间相差约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第三,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第四,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些,肯定会感到惊讶。


然而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约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约50年前,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理智脑发达的人更能: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图1-4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见图1-5)。

图1-5 成长权重对比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

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虽然被动地承受痛苦也会耗费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所以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但有些事一旦进入潜意识,可能很难消除,比如童年的不幸经历。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认知清晰,情绪平和,最终还要行动坚定。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275 000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这就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文中的触动来自感性,而提问则来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

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图3-1 普通认知与元认知的区别

图3-2 元认知的维度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无论机械设计还是软件系统都是如此。而元认知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反馈回路,有了它,我们才可能进入快速进化的通道。

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图3-3 普通认知与元认知是理智脑战斗力的两个表现

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焦虑的人很少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习惯不动脑子、直接行动,喜欢用饱和的行动来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配比差距悬殊,他们甚至连一丁点儿深入思考的时间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让自己迷失在自我满足的行动里。

综上所述,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小船,元认知能力强的人会时刻掌握方向舵,主动控制生命之船的航向,而元认知能力弱的人总是喜欢待在甲板上当个忙碌的水手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因此身体和动作开始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背景关联记忆的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观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这也是我们需要锻炼元认知的原因,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让感受回归行动。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这种只靠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图4-3 心流通道

图4-4 刻意练习四要素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卓越离不开另一个要素:大量的练习。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匹配原则不只适用于学习这一领域,在我能观察到的任何领域,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律。

“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就是让孩子保持合适的学习节奏。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见图5-1)。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图5-1 学习金字塔

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图5-2所示,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图5-2 阅读金字塔

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对全书的知识了然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缝接,但缝接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三是反思生活。

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见图5-3)。 

图5-3 关联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鉴于此,我时常也鼓励人们写作。因为单纯阅读时,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所以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

图5-4 在认知圈边缘扩展最有效

图5-6 建立认知体系,关联各家的"触动碎片"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5-8)。 

图5-8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这源自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设下限,不设上限。

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由于长时间收不到外界的正向反馈,孩子们逐渐将学习视作内心抗拒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这看起来很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成为优劣学习者之间无形的分水岭。  图5-10 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学习的发动机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

没有作品和作品意识,一切免谈。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对于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

学霸们的错题本也是学习反馈的最好呈现。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反观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李大钊先生早就教导过我们: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番茄工作法,因为它符合学霸模式的所有特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一个底层的系统规律叫“增强回路”,它的发生就好比两个小孩子发生了争执,一个人打了一拳,另一个人就更用力地踢一脚,他们每一次的反应都会强化矛盾,升级暴力。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

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练习里,藏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关联里,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持续练习,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真正体验到那种“做到”的快感。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不难推断,像这辆摩托车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从每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得到不同的信息,就像我们手中的镜头,只要微微偏离一点或拉近、拉远,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发生变化。

用相机的概念来理解多视角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它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相机本身的差别。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

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遵守下面几个原则,自己就能逐渐摆脱单一视角的限制,成为生活的“摄影大师”。

一是勤移动。顾名思义,就是多移动你的“相机”机位,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二是善学习。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所以要多学习,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三是要开放。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不臆断。要情绪平和,就是要在交流时不戴有色眼镜,不带主观色彩,先想办法了解事实,搞清楚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是寻帮助。我读过一些飞行员在空中处理特殊情况的操作手册,发现所有处置方法的第一步几乎都是一样的:报告塔台指挥员。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

五是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都很重要。

六是常反思。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


现代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了。它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像前文提到的1 500米跑步测试,在大多数人眼里,它是一项考核任务,没得选择,只能被动承受,但在我眼里,它却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游戏,于是我有了选择和掌控的能力,最终得到了优势和认可。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仅仅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境况就变得完全不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神奇之处。

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人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动物,世界的意义是人类赋予的。既然做事情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不赋予它们有用又好玩的意义呢?至少,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当初我看到《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中的一句话: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你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好在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大脑的7个小球是可以被训练的,借助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它们目标一致,共同协作。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冥想带来的改变是持久的。

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

费曼无形中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一个很有力的学习技能:翻译,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前额皮质就是理智脑和元认知的“肉身”。

笑来在写作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大量使用类比,除了类比和排比,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

费曼技巧的另一个核心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更为关键和奇妙。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运动不仅能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时能增强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让人创造更大的成就,获取更多资源。

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

“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记录日程虽然没有让我成为像柳比歇夫那样厉害的人,但提高了我对时间的敏感度。

每天只需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不管这个点是令人欣喜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如果你去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当然也会产生很多灵感、顿悟和创意,只要你去实践,就会有很多发现。

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每日反思”至少暗含了三大底层原理。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难受的、欣喜的、念念不忘的……这些点正是处在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的感悟,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元认知的要义在于审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进而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最低的成本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而写“每日反思”正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刻意练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带着清晰的目标去学习。比如在练琴的时候,不是不动脑子地一遍一遍弹奏,而应带着非常明确的问题,反复琢磨,这样,进步才会快。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随波逐流,不动脑子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顶多是增长年龄,但如果能带着要领去生活,我们就会成长飞快。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让人正视“每日反思”的作用,不过反思的好处还不止这些,至少还有三处可以挖掘。

一是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

二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细节的能力。感知越精细,自我完善也会越精细。越是好的反思,着眼点往往越细微

三是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反思天然有正视痛苦的力量。去反思,去记录,你就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意向注意事项最好提前了解下。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缚。请谨记: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三是列行动清单。

四是对自己极度坦诚。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对自己坦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会让自己重生。

五是要多阅读。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那么即使每天锦衣玉食也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所困。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总阅读量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