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知人善用
第一章 选人
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什么叫知人善用?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变招为抢: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
一个CEO,在企业的成熟期,其实是个COO(首席运营官),中间那个"O"是"operation",主要负责运营;在企业的转型期,其实是CSO(首席战略官),中间那个"S"是"strategy",主要负责战略;在企业的创业期,其实是CHO(首席人才官),中间那个"H"是"human",主要负责人才。
激励不能解决能力的问题,只能解决意愿的问题。
社会招聘:把职位卖给候选人
要像把产品卖给客户一样,把职位"卖"给候选人。
第一,清晰的职位描述。
第二,明确的福利待遇。
第三,广泛的发布渠道。
校园招聘:农耕性人力资源策略
社会招聘属于"采集型人力资源策略",现在已经无法满足G的需要。也许,他应该采取"农耕型人力资源策略"。
猎头寻聘:挖出70%的被动求职者
这种"狩猎式的人力资源策略",就叫作"寻聘"。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回归业务原点,提取核心能力。
你首先要知道,你对这位高管到底有什么能力期待,这个期待要非常具体。
记住:你需要人,但你更需要的是人的能力。
第二,根据能力,定位人才池。
记住: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但你需要的是已经变成现实的能力。
第三,面试时注意:细节,细节,细节。
第四,一定要做背景调查。
员工对公司再忠诚,也要记住:公司不是家。公司对员工再好,也要记住:员工不是公司的私有物品。员工和公司是同路者。
接班人计划:怎样找到未来的领导者
第一,确定关键岗位;第二,建立候选人才池;第三,辅导接班人选;第四,前后交接适应。
套娃现象:如何避免"将熊熊一窝"
董事会成员们打开套娃到最后一层,里面有一张字条:你要是永远都只任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公司就会沦为侏儒;你要是敢起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公司就会成长为巨人!
奥格威法则一善用比管理者自己更优秀的人。奥格威法则描述的这种现象,就是套娃现象。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墓碑上刻着:"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
态度决定一切:鱼头美女身,还是美女头鱼身
态度,包括是否积极主动、富有责任心、愿意协作,这是养成的性格,简单来说,就是"想干";能力,包括是否有做这件事的知识储备、是否有多年的经验、是否有相关的资源等,这是习得的技能,简单来说,就是"能干"。
态度x能力=绩效
第二章 育人
蘑菇定律:怎么培养基层新人成才
蘑菇定律就特指年轻的基层新员工被置于没人注意的角落,不受重视,像蘑菇一样一在阴暗处静静生长,没人关注。
对于这个阶段的员工,管理者应该如何培养呢?
第一,做务实的事情。
第二,给足够的养分。
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蘑菇”?每个公司标准不同,通常来说,首先要符合公司的价值观,正直、有激情;其次是做事主动、积极,有事业心;再从能力上说,要有快速学习、分析问题和表达的能力等。
管理者应该怎样运用师徒制,更有效地培养新员工呢?
第一,严格设计制度。
直属老板一定不能做师傅-他身上的"管理之刺"会让师徒制变得没有意义。也不要有级别跨度太大的师徒-一如果级差太大,新员工能学到的东西,可能反而不如向同级别师傅请教学到的多。
同时,要给师傅一定的激励。比如在月度会议上,安排拜师仪式,给师傅成就感;对于好的师傅,优先考虑把他提拔到管理岗位;给师傅一定的物质激励;对新员工的突出表现,连带奖励师傅等。第二,师傅培训上岗。
管理的难处在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门。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个人,甚至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境,管理手段都可能不同。
鲇鱼效应:用危机和竞争激活团队
位聪明的渔民想到一个办法-往鱼槽里扔一条鲇鱼。因为鲇鱼的入侵,沙丁鱼非常紧张,会一直快速游动,最后居然能活着到达港口。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被称为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其实只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危机和竞争,可以激活团队士气。
本尼斯定理:员工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
几乎所有的世界五百强公司都信奉"本尼斯定理",把人才当作投资品。
7-2-1模型就是对员工培训的投资,70%来自"工作中学习",20%来自"向他人学习",10%来自"正式的培训"。
只有不断总结,持续进步,一万小时定律才有作用。
魔鬼训练营:没能力的勇夫只是猪队友
以输出倒逼输入,完成内化。
可以借鉴美国CEB公司总结的,一位高潜力员工通常具备的三个特质。第一,意愿。
第二,能力。
他能不能逻辑清晰地建立令人信服的愿景?能不能清楚地指明方向并激励团队向前?在前进中,他能不能有效沟通并支持团队?他有没有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手段?
第三,敬业度。
周五讲坛:如何提升组织的"知识总量"
微软规定,每周五下午3点到5点是员工向外学习以及互相学习的时间。
轮岗计划:培养帅才的正确方式
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
第三章 用人
不值得定律:绝对服从行得通吗
不值得定律,就是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不值得做,你就不会把它做好。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what(做什么)、why(为何做)和how(怎么做)三个部分。最差的管理者,只告诉员工做什么;好一些的管理者,教会员工怎么做;最好的管理者,会告诉员工为何做。
那么,如何借助不值得定律,从做什么、怎么做,走到为何做的管理境界呢?
第一,说明意义。
第二,讲清道理。如果员工不理解因果逻辑,执行效果就会很差。
第三,鼓励自发。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小孩,但几乎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小孩。让员工觉得这是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他会觉得更值得做。
懒蚂蚁效应:懒,是因为勤奋到没时间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一-懒于杂务,勤于动脑。
比尔·盖茨(BillGates)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我通常会分配懒惰的人去做艰难的工作,因为他的懒惰会促使他寻找简单的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
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保持清晰头脑的懒蚂蚁。
管理者要着重培养几个领域的懒蚂蚁。
第一,战略领域。两千年前,中国人就把懒蚂蚁效应用在管理国家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就是一种典型的应用。
第二,研发领域。
热炉法则:不能打破的管理"地板"
作为管理者,必须有区分地板(规章制度)和天花板(企业文化)的能力。比如迟到这件事,是地板还是天花板?每个人的判断不同。如果你认为它是你的地板,是铁律,那就必须用热炉法则严格执行,因为"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拜伦法则:不要授责不授权
怎样才能做到合格授权?第一,责权利心法。
优秀的领导,授权时甚至保留一些责任,万一失败了会主动承担部分责任。
第二,用人不疑。
第三,规避系统性风险。授权能提高管理效率,但也可能造成风险。所以,信任必须基于强大的授权制度的保障。
波特定律:扔掉找错的放大镜
英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Lyman Porter)说:总盯着下属的错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错误。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就不会有人勇于尝试。
第一,培养允许犯错的企业文化。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对员工的批评变成"建议+鼓励",培养允许犯错的文化。
第二,定义算术错误和高数错误。
高数的错误是高级错误,是创新的风险,必须允许;但算术的错误是低级错误,完全是因为粗心,决不允许。
第四章 留人
员工流失率:没裁过员的,不是好管理者
极低的员工流失率通常来自对低绩效的容忍。
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很容易认识到员工流失率太高的问题,却很难认识到流失率太低的危害。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末位淘汰制"(也叫"活力曲线"),并把员工分为:20%的优秀员工、70%的中等员工和10%的末位员工。
好的管理者必须经常和员工沟通。对优秀员工要支持,对中等员工要帮助,对末位员工要提醒,让他们及时得到对自己绩效的反馈。
酒与污水定律:给组织装一个净水器
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反过来,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呢?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负能量扩散的能力十倍、百倍强于正能量。
要尽快用净水器过滤。他们是负能量的、双面的和玩世不恭的人。第一种,负能量的人。第二种,双面的人。第三种,玩世不恭的人。
第五章 组织能力
经验流程化:个人经验怎么变为组织能力
对于复杂经验,只有把它流程化,才能复制,才能变为组织的能力。第一,从经验上升到方法; 第二,从方法下降到流程。
流程工具化:让流程得以按计划执行
流程工具化,就是通过各种外在手段,让流程得以按计划执行,确保得到可预计的结果。
第二部分 治理
第六章 设计系统组织和团队
责权利心法:管理的等边三角形
手表定律:一个员工不能有两个老板
一个人戴一块手表,一看就知道时间。但如果戴两块,不但不能更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手表定律是设计系统时的一个大忌。拿破仑曾说过:宁愿要一个平庸的将军带领一支军队,也不要两个天才同时领导一支军队。
系统中的要素。差别在于:人是主动的,而其他要素是被动的。
设计系统: 如何分钱、花钱、赚钱
管理中有"结构性问题"和"非结构性问题"之分。结构性问题,就是设计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非结构性问题,就是激发"人"这个特殊要素的主动性,弥补结构的不周密,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强度。
分权机制:考核结果还是考核行为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是联邦分权;州政府和其下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是职能分权。
管理者希望公司里的每一个主体是对最终结果负责,还是对自身行为负责呢?这要看自身行为和最终结果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每个人尽心尽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公司就一定能赚钱,那么,管理者可以考虑用职能分权制。它的好处是:执行简单,容易专注,效率很高。但对管理要求高。如果因果关系很难被证明,管理者可以考虑用联邦分权制,给员工权力与利益,请他们对最终结果负责。它的好处是:考核简单,容易激励,主动性高。但对员工要求高。
集权与分权:如何避免授权无度
任正非说过的一句话-一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
任正非还说过另一句话: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
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第一,集权有道。集权、分权的最基本原则是责权利对等:你要什么权,就要担什么责,拿什么利。
第二,分权有序。什么权力该分、什么权力不该分,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分权程序。
第三,授权有章。授权也要有章法。美的集团的章法就是一本20多页的《分权规范手册》。这个手册包含一个结合、十个放开、四个强化和七个管住。一个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十个放开:将机构设置权、基层干部的考核任免权、劳动用工权、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权、员工分配权、预算内和标准内费用开支权、计划内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权、生产组织权、采购供应权、销售权这十项基础权力下放。四个强化:强化预算管理、强化考核、强化审计监督、强化服务。七个管住:管住目标、管住资金、管住资产、管住投资、管住发展战略、管住政策、管住事业部正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这就是授权有章。第四,用权有度。
组织模式:千人公司可以"回归创业"吗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活法;每个企业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管法。只有适合当下的,才是最好的。
基于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这两块基础积木,可以搭建出几种典型的组织模型:羽毛球双打模式、足球队模式、交响乐队模式和军队模式。什么是羽毛球双打模式?如果你看过羽毛球双打比赛,就会发现,两位羽毛球选手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分工,规定谁一定是前场,谁一定是后场。这是典型的联邦分权制,考核两名选手的是最终结果一一是否赢得比赛,而不是自身行为--你接到多少球,我接到多少球。那么,用什么来黏合这两块独立的积木,使之成为组织呢?用信任。
什么是足球队模式?
在足球队这样规模的组织中,就要动用职能分权制这块积木了。球场上必须有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但也有很强的自主性。那么,用什么来黏合分工明确,同时也很依赖具有自主性的11块职能积木呢?用战略。因为这些职能,组织开始有战略了,比如343阵型,或者352阵型。基于基本阵型,或者说战略,各个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同时充满自主性。但自主性是在职能分权内的,即使前锋给了后卫巨大的帮助,他也未必是个合格的前锋,因为他忘了自己的首要职能是什么。
什么是交响乐队模式?相对于足球队,交响乐队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它有五大部门: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五大部门之下,分设很多小部门
这样的组织是典型的职能分权制,无法像足球队一样,给予职能基于战略的自主性。那么,用什么来黏合交响乐队中层层分工的职能积木呢?用流程。
那军队模式呢?
军队中,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是更严格的职能分权制。
用什么来黏合军队中无数细小的职能积木呢?用奖惩。
设计组织系统的内功--责权利心法,两个基本招数一-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以及一些组合拳法--羽毛球双打模式、足球队模式、交响乐队模式和军队模式。
阿米巴模式
泥土到陶瓷,从最初的成本1元到最后的售价5元,每个职能部门有各自的成本、收入和利润,因此是一个责权利完全独立的经营体,对结果负责。稻盛和夫把这种通过职能分工量化计算出成本、收入、利润,从而虚拟出来的独立经营体,叫作"阿米巴模式"。
第七章 各组织类型
矩阵型组织:总部指令如何触达一线
当你慢慢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时,就会逐渐意识到:复杂是成熟的代价,冗余是健壮的成本。任正非说:"矩阵式管理结构是公司的唯一出路,公司所有的制度都应有强化矩阵结构的思想。"
用矩阵型组织来管理公司,有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共享目标。只有共享目标,才能横竖打通,形成矩阵。
第二,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
第三,扬长避短。矩阵型组织的优点是能打穿部门壁垒,合理调配资源,灵活机动,可以随时组织和解散;但也有缺点:容易导致双头领导,员工容易产生不稳定感和迷茫感,甚至产生冲突、争夺资源。
战斗型组织:必须有人对失败负责
什么是战斗型组织?表演赛是只有赢家的比赛,而战斗必须有胜负。战斗型组织,就是必须有胜负,并且有人对失败负责的组织。
游戏型组织:如何激励团队的每一个人
不管何种游戏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能让游戏者欲罢不能,让旁观者如痴如醉。游戏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大多数游戏都有一种被称作"PBL"的激励机制。P就是points,点数;B就是badge,徽章;L就是leaderboard,排行榜。
海星型组织: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
海星根本没有头,它的智力分散在全身,切掉它身体的任何部分,切掉的部分甚至能再生为另一个海星。所以,杀死 海星比杀死蜘蛛难得多。
第八章 治理结构
九条生命线:公司治理的规则之线
第一条,67%,是绝对控制线。
第二条,51%,是相对控制线。
第三条,34%,是安全控制线,或者叫一票否决权。
第四条,30%,是要约收购线。
第五条,20%,是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第六条,10%,是临时会议线。
第七条,5%,是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第八条,3%,是临时提案线。
第九条,1%,是代位诉讼线。
第九章 合伙人制度
业务合伙人: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为什么不自立门户
每个手艺人理论上都能独立做业务,原则上都可以自立门户,但独来独往的影响力终究有限。把手艺人团结起来,形成手艺人集团,让手艺人在手艺人集团中做业务的获利比自立门户更大,这就是业务合伙人 制度。
事业合伙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本质是与员工分享不确定性,从而做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投资合伙人:资本与人才的婚约
身份条款、收益条款、风险条款分别对应责、权、利。通过这么一套精妙、环环相扣的治理结构,就能让钱和眼光共舞。
运营合伙人:如何让一线员工尽心尽力
第十章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生命阶段: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
企业和员工是雇佣关系。雇佣关系的本质是某种形式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有三种形态: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创业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时企业应该和合伙人保持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和高管保持事业共同体关系,和底层员工保持利益共同体的关系。